| 实战通鉴■点评《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 | ||||||
| 作者:纳尔森(香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青山;出处:《店长》2012年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看待”同事要一视同仁,人格上尊重平等,但“管理”不一样,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各人能力有大小,管理起来就要因材施教,那种以为管理部下也要一视同仁的人,说到底是不想动脑经,不想花心思。 近日读了余世维先生《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再结合我做咨询师的工作实践,以及日常遭遇发生的问题,点评如下。 一、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 咨询工作不是靠机器,而是完全依靠人的。咨询工作出了问题,就是人出了问题,就是项目经理出了问题,因为项目经理是第一责任人,出了问题就要承担责任。这个责任既包括经济责任,也包括职务责任。 出了问题把手指向别人,不知道自省,认为自己没有责任,或者只有部分责任,乃至于理直气壮。这是最不应该的。经理人丧失了承认自己不足的勇气,也会造成自己进步的障碍,损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团队。这样的人,问题不彻底反思和解决,再去做工作,依然会出问题。 对于问题,还没有让他承担经济责任,却连基本的检讨都不愿意,如果这种逃避责任的作风始终存在,除了对公司的影响,对于他自己一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始终会是失败和不得进取的。失败的人生就是缺乏检讨和纠正的循环。 二、 未能启发工作人员 就想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的事情不要管”,不能启发、鼓励、提升自己部下,不愿意在培养和培训部属身上下功夫、花心血,不把这些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而是自顾自,觉得把自己的钱赚回去,就足够了,不在乎其他人的发展,甚至希望别人最好都不要进步,这样的人不能够带好团队。 他永远只能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他忘记了团队的最大利益,只看到自己的利益,甚至连自助及人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多做。所以,这种人无法成为合格的领导者,无法带领团队去取得工作的成功。 有时候这样的情况不是以一个人的形式表现,而是以一种风气的形式表现。知识型团队中尤其容易出现这种风气。一个注重未来发展的团队,就要不断地和这种顽固的风气做不懈的斗争。 三、 只重结果,忽视思想 这种人喜欢说:我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实际上,他是不想在过程上下功夫,是短视和急功近利的人。 有的咨询师,不会做方案,只希望做一个执行者,或者最终结果的分享者。把做方案这个最艰苦、最有挑战,最需要动脑子的事情,交给别人做,放弃自己学习和进步的同时,也在放弃自己整个人本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不是浇花施肥,是给予思想的培养。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取得成绩也是暂时的。如果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即使碰到短暂的困难,也是能够度过的。 我们纳尔森成立四年了,期间经历过很多困难而不断前行,就是因为我们不急功近利,敢于承担亏损,敢于给人机会,敢于放手用人,精心培养人。 但是,如果花了不少精力去培养一个人,而不能够得到一个结果,这种人叫做“缺乏培养价值”。我们也不用过分浪费时间。 所以,第一要大胆用人,给机会,给时间,精心指导;第二要及时甄别出哪些是不具备培养价值的人。 四、 在公司内部形成对立 视项目组或者自己分管的部门为自己的小天地,思维禁锢在这个项目组里,而不是视整个公司为一个整体团队,把自己“这一块”和其他人“那一块”对立起来,说起来就是“你们”、“我们”、“他们”,或者嘴上不说,心里就是这么想,互相攻击,互相贬损,忘记合作、团结,忘记了“人抬人高”这个基本道理,不是互相补台,而是互相拆台。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分裂公司,分裂团队。 过去批评这种人叫“本位主义”,本位主义发展的结果就是“分裂主义”。我们要时刻警惕和反对这两种主义。 五、 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 开始看到这句话时,我也不太明白,在公司里看同事不就是该“一视同仁”嘛。后来想明白了,“看待”同事要一视同仁,“管理”就不能一视同仁。“看待”可以视作是在公司内部待人接物要一视同仁,人格上要尊重,要平等。 管理就不一样了,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能力有大小,诚如余世维先生在书中所说:出生地、出生时间、血型、家庭环境等等都不一样的人,管理起来就要因材施教。 那种以为管理部下也要一视同仁的人,说到底是不想动脑经,不想花心思,拿出一视同仁来做“挡箭牌”:反正我都是这么讲的,各人去理解,各人去做,做好做坏自己负责。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管理者的正确做法。 六、 忘了公司的命脉:利润 我曾经说过:企业没有文化,企业是制造利润的机器。这句话看似绝对,实际上是想告诉大家:第一,利润是企业的终极目标;第二,没有利润,没有未来。没有利润,就是再好的企业文化,再有内涵的管理者,什么弘扬善的力量,什么回报社会,都是扯淡。老板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回报不了,连自己的员工都养活不起,拿什么回报社会? “没有利润,即使有最佳的产品、最好的形象、最优秀的员工,企业也会很快陷入困境。”余先生的话一语中的,利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是每天要吃的饭,喝的水,人不吃饭,思想再好,也得死! 所以,一个经理人,基本的一条就是要为企业赚取利润。如果损失了企业的利润,就是丧失了最基本的职责。 余先生说世界上的企业分为三种:1.追随别人的;2.活下去的;3.领导者。那我们是哪一种呢?我看我们纳尔森,以及中国所有的咨询企业在内,都是第二种:努力活下去。 德国贝尔有400年历史,日本三菱有160年历史,可口可乐已经有105年历史,我们中国的咨询企业不过20年历史,我们纳尔森只有4年历史,所以我们随时面临的问题只有一个:活下去。我们不是微软和沃尔玛,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而且我们这个行业目前也没有什么标准。 美国安然这么大的公司,世界500强曾排名第七,一夜之间就没有了;一个金融危机,美国四大投行就倒闭了三个;2011年11月底,著名的世界大宗商品交易大王——全球曼氏也倒闭了。有时,办企业就是刀尖上添血的买卖!改革开放才30多年,多少首富进监狱了?多少响当当的企业,如石家庄第一造纸厂、三株企业、健力宝、曾经西部最大的民营企业海星集团,现在何处? 所以,对我们来说,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 “活下去”,而支持活下去的办法就只有一个:为企业创造利润。 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经理人,不是合格的经理人。合格是什么标准?按照学校考试的说法,就是60分,不合格就是连60分都打不上。 一个咨询师,一个经理人,就是PPT写得再花哨,讲起课来排山倒海,辩论起来无人能比,能把死人说活了,但是如果不能为企业赚来钱,就是一文不值。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哪个企业也不能要,蒙得了一时,蒙不了一世。 七、 只见问题,不看目标 企业要有近、中、长期的目标,如果没有这些目标,管理人员就会只看到每天的问题,忙于处理问题,而不知道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企业天天有问题,天天有麻烦,办企业就是不怕问题,不怕麻烦。但是如果在处理问题的同时,不能从长远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那么整天就会为问题所困。丧失目标和决心,最终会丧失解决问题的动力。 纳尔森的目标很明确,短期是解决团队建设和运营模式的问题;中期是成为本行业最好的企业之一;远期是建立一个伟大的连锁企业。而支撑这个目标的就是利润和耐心。 八、 不当老板,只做哥们 “好兄弟与职业经理人的成功是不存在的。” “别在员工面前作践自己。” “跟下属在一起是专业,就是公事。” …… 以上都是余世维书中提到的话。 我们公司有一个老师,跟我说他相信“做事先做人”——对不起,我从不赞同这种说法!我先后在两个500强里工作,也没有听到这种说法。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其实是不动脑子的,是靠抄袭别人的话和思想过日子的,不去考虑说这个话的前提,只会鹦鹉学舌。 企业是一个讲效率,要生存的单位,如果事情做不好,企业就会完蛋。所以,老板看人是先看事情做得好不好。如果每件交给你办的事情都能做好,有头有尾,善始善终,有创意,有总结,有结果,有效益,那么老板才顾得上看你做人的问题。 实际上,一个人做人如何,和企业效益没有直接关系。企业每个月发那么多钱给管理者,不是让你来学做人的,不是让你来搞一团和气,搞什么“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是请你来行使管理经营职责的,管理就要得罪人,这个很正常。 人做好了是不是对做企业有帮助?有!不抽烟对于企业也有帮助!但是如果管理者把“做事先做人”当做信条,那就是错误和有害的。 九、 未能设定标准 纳尔森现在的阶段,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设定、修正企业标准的阶段。我们帮助企业做SOP,我们自己的SOP在哪里?那就是“四项规定”。 四项规定,里面包含着对于我们这个行业和企业很多失误的总结。比如我们规定不同项目部之间数据是不能共享的,这个就是总结的结果,是对于客户负责和保密的要求。纳尔森的四项规定,不能说字字玑珠,但也是血的教训的结晶。 反观那些犯了错误的合作伙伴,都是不拿SOP当回事,触犯了天条,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再和他们合作。 我们要在发展中不断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标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维护标准、执行标准的决心。标准是刚性的。 十、 纵容能力不足的人 对此,余世维说: “管理不是比谁更受欢迎。” “留住拒绝学习的人,对团体有欠公平。” “怕别人超越自己,所以只好互相包庇。” “别当老好人,别怕面对他人。” “一名主管只知道压制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不敢压制部属叫做怕事!” “一名主管只知道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敢纠正部属的错误,就会天下大乱!” …… 我们可以接受能力不足的人,但是我们不能纵容能力不足的人。人不是天生就有能力,能力都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那些不愿意继续学习的人,不愿意弥补自己缺陷的人,不愿意正视自己能力不足的人,注定是要被社会淘汰的,企业也不能留着他们。 我们零售业的从业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原有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与零售业日新月异的进步、竞争之间的差距。所以,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我不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但是我觉得不学习不行,不学习就不能够领导本企业和帮助其他企业。我也要求每一位合作伙伴要学习,要进步。但是我看不到这样的风气,所以要求大家要写文章,我来修改和推荐发表。在这一方面我花费了极大的精力。我甚至不怕某些伙伴拿着发表后的文章,去“招摇撞骗”,另立门户。我知道立一个门户多不容易,如果他真有这个本事,那我们祝福他,说明他在纳尔森这个体系里成长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咨询师,还要做好老板。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互相包庇,就是怕别人超越自己。”这句话说得好极了,恰当极了,有的人包庇下属,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呢,是怕下属超越自己,所以不用能人,不揭短。 不要试图独善其身,除非你不想做一个管理者。 我们的一位伙伴,在一个项目部里,出了很严重的问题,却被包庇和掩盖;到了另一个项目部里,毛病不改,就被新的项目经理严肃指出来,哪一个管理者是正确的呢?我支持后者,企业请管理人员,是搞管理的,不是搞人事关系的。 包庇和掩盖,导致部属的小失误变成大错误,最终使其走上不归路,那是失败的管理者。 十一、眼中只有超级明星 余世维先生说道:“大部分赚钱的公司都是靠中等资质的一群人,加上少数超级明星。”放眼全世界,这是一条真理。 麦德龙2005年在全国招管理培训生,目标很高,五年要培训成商场总经理。当时我在麦德龙任职,我面试了西安的十五个候选对象,最终录取了五个。这五个人不是研究生就是双学士,在领导力评估、学习力评估、外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评价。聘书发出去了,结果一个都没有来。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零售业不需要那么顶尖的人,顶尖的人也看不上这个行业,不会长期服务这个行业。 所有的组织体系都是金字塔型的,塔的基础是大多数人,是由中等资质的人组成的,塔尖是超级明星。离开了塔基,塔尖也是不复存在的。 我不崇拜明星,从小都不追星,纳尔森也是一样。我们的伙伴不是行业内顶尖的高手,顶尖高手我们也用不起,他也不一定看得上我们,他讲的话我们的委托方也不一定听得懂。但是我们这些中等资质的人组合到一起,就是任何顶尖高手都不能匹敌的。这是团队的力量,是集体的智慧。 曾国藩以中等资质,不断学习,成为满清中兴功臣,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对他十分尊崇。毛主席一生也是不断学习,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民间传说毛主席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谁都知道,牛顿小时候学习不好,被老师同学看作笨蛋。我很小时候就会唱一首歌:“我是小牛顿,人人说我笨,我要用我的双手创造新世界。” 所以,我相信,我们纳尔森的任何伙伴,不论现在是否杰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杰出的人,即使不能成为杰出的人,那么也可以成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习是通往成功唯一的途径。 以上是我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对余世维先生《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的点评。如果大家需要进一步学习了解,可以去找原著来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