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级超市,你的竞争力在哪里 | ||||||
| 作者:朱亮;出处:《店长》2012年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前几天和一朋友聊天,聊到三四级市场的超市,很多都做得不好,倒闭了。朋友举了个例子,山西某县城的一家超市,开了四五年,生意还凑合,逢年过节客流量还挺高的,但今年过完年,离该店不远的地方又开了一家超市,面积也相当,该店的客流量一下子降到底谷,熬了几个月,老板怕把前几年挣的钱搭进去,就把超市低价卖掉了。 仔细分析,它的倒闭也在情理之中,该店店内的环境很差,又脏又破又旧,商品结构不完善,也没生鲜,促销又跟不上,员工更是懒懒散散,根本没什么竞争力,作坊气十足,于是好的新的超市一进来,顾客就用脚投票了。以前为什么这家超市能开下去?很简单,是因为没有竞争,当地就这一家所谓的超市,你买不买都要去这里,超市再差,总比一般小卖部卖的东西多、全吧。 从朋友的话语中,听得出很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味道,说实话,我也有同感。 县级超市面临的问题 这几年,在一些缺乏超市的地级城市,甚至一些县城,大量的南方商人疯狂地“抢地盘”开超市,动机当然很简单——赚钱。为什么开店的速度这么快?因为全国地县级以上的城市大多已经开始饱和了;因为这些人有便利的民间融资条件,胆子也大;受家乡创业氛围的影响,做老板、赚大钱的欲望非常强,很多同乡朋友都去了外面做生意,都挣钱了;再说做超市也相对简单,风险性不是很大,货架一摆,货品一堆,开卖。 前几批开店的先锋,有没有挣钱的?有,甚至有的还开了连锁店,最不济的本钱基本也收回来了。 “十年太晚,只争朝夕”。快,肯定有快的好处,大刀阔斧向前冲,别人不敢投资的生意你敢投资,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你去,吃不了的苦你能吃,这是对的,没什么错误。但是太快,过快,只看重速度不看重质量,问题就显现了。 目前的经营者使用着最简单粗暴的经营方法往当地市场里挤:低价,低价,再低价。低价没错,低价是超市的立身之本,美国人开超市特价也是开门炮。但是,除了低价还有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影响超市长期、健康、良好经营的因素,比如商品质量、商品结构、动线设计、商品陈列、小类的衔接、人员管理、装修环境、陈列道具、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的硬件设施、使用的经营软件、专业的财务、具有竞争力的工资福利体系、相对完善的人事制度。所谓经营,仅仅只是模仿、照搬了其中的一项,殊不知上述的因素都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鲁迅说国人缺少的就是“拿来主义”精神。但从目前的零售这个行业来看,我们学外国人做超市,经是好经,但是念歪了。我们学到的仅仅是简单粗暴的杀价手段,但是在建立门店核心竞争力上几乎毫无建树。 我在青海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遇到过一个超市,开的时候属于当地第一家超市,没什么竞争压力,居民大部分都是藏、回等少数民族。开店的时候用的是最薄的货架,生鲜道具也是用最便宜的板材制作的,装修上则几乎没有投资,只是在柱面上贴了几张供应商免费赠送的塑料围栏纸广告,也不做什么大力度的促销活动。店开业了以后,投资人对销售还满意,说比想象得好,感觉这个钱好挣,投资少,竞争少,毛利高。一年后,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就那样一个偏远小地方,又开了一家超市。现在他们面临的问题也很简单,想在继续那个地方立足,只有三个选择,要么原来的店全部砸掉重新装修,提升软硬件环境;要么就这样慢慢熬着;要么低价打包卖掉。 注重每一个经营细节 话说回来,样样精通,完美无暇,倒也是不太可能的事。 一些大型连锁企业经营的好,是因为他们注重细节,这里多得一分,那里多得一分,总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我经常在大润发买东西,西安和成都的家乐福也去过几次,说实在的,他们的东西都不便宜,但是他们促销技巧使用得好,运用得当,懂得利用最敏感的单品来影响消费者,这叫四两拨千斤。顾客不是专家,能记住多少个单品的价格?在消费者心中,有很多东西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也没有强烈的成本意识。所以,咱们该挣钱的东西挣钱,该跑量的东西跑量,手里的商品要当成兵来用,有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装甲兵、导弹兵。这样,商品才能达到最好的利用价值。 一次,我和堂妹去大润发买东西,看见主通道地堆促销的一款卫生纸,特价2.90元,有很多人买。购完物要交款的时候,我们又发现收银台对面的端架上也有这款卫生纸,只不过多了个包装,是个透明的三联包,售价10.50元,而且端架上面的商品缺了好几包,一看就是货卖掉了。堂妹问我:“超市不是包装越大越便宜吗?我到其他超市买纸都是买一大提的那种,怎么这儿反倒贵上了?”我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又好又有深度。这里体现的就是客层问题,比如年轻人进超市购买休闲食品,买饮料的比例通常会非常大,家庭主妇进超市肯定是奔生鲜日配粮油,十几岁的初中生肯定在图书音像那里停留的时间最长。年轻人也知道大包装的可乐便宜,问题是一次喝不了那么多,小的拿起来方便,爸爸妈妈买的话肯定是两升的包装。卫生纸体现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经常买大包装的顾客不关注小规格包装的商品及其价格。大润发的工作做得这么细致入微,对超市而言这就是非常厉害的软实力。 我接触过一些投资者,他们要开店,要整改,但说到怎么开怎么改的细节时,我刚讲了几句,他们马上就反驳,说我们在小城市、小县城,就这么一家店,和大城市的比不了。我说对,是比不了。我不是让你和人家比奢侈的装修,高级的生鲜设备,买几部几万块钱一台的地面清洁器,我的意思是让你学习你可以用得上的地方,学习我们地级市场、县级市场用得着的经营方式。 其实他们的想法我是清楚的,就是怕花钱。我理解这一点,每个投资者都怕投资一些无效的项目,但是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必须得明白。 我接触过一家连锁超市,拥有三十几家门店,拥有自己的采购、物流中心,整体而言,这家公司对采购工作做得很透彻,但是,太过于偏科,店务、人事、企业形象等管理工作做得很差,超市入口没有统一颜色的标准化门头,卖场工作人员闲散,小类衔接不柔和,陈列杂乱无章,给人感觉“乱”和卫生条件差的感觉。不过,他们敏感商品价格是具有竞争力的,品相结构非常之全,家庭需要的生活家居用品、休闲零食、酒水饮料、生鲜产品基本都有,只是因为店面定位的原因,相对高端的洗化产品品牌不是很全。这家连锁超市许多门店开在县城,有部分门店在当地做得非常强势,很多其他超市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但是有一半的门店,根本得不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可,生意不死不活,有些甚至开张不到一年就关张了,开店的成功率低。 这样的连锁超市其实好歹还有些长处,还有些竞争力,起码有几个成功的样板店,只是发展得不平衡,而且经营者也意识到了很多问题的存在。但如果,什么竞争力都没有,还不肯花钱,那最终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一些基层员工一月工资一千来块,吃饭对他们是最大的支出,但饭还必须得吃,一两顿不吃可以,长期吃不饱身体迟早要垮,有些人得了病,要做手术,费用好几万,甚至十几万,手术不做行不行?暂时可以,但拖着不做,迟早会没命。同样的道理,对超市来说,装修不投资,可以,管理跟不上,可以,布局动线不合理,还是可以,但是长期如此肯定不行,这样的企业毫无竞争力,再来一家竞争对手,你迟早得关门。 讲究回报、诚信和良知 不注重人才、员工,也是削弱超市竞争力的一个环节。部分超市老板脑中还满是 “两条腿的人比三条腿的驴好找” 的意识,不知道现在的用工荒、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是全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碰见过一家超市,先不说员工的待遇和福利很差,店里还经常给员工发一些滞销的临期商品抵顶工资。后来华润万家要在马路对面开店,招聘当天,该超市从经理到理货员集体辞职,大面积跳槽,一下子走了三十几人,老板这下傻眼了。 企业挣钱了,但是故意在那里哭穷,故意把挣钱的账算成赔本账,压低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让员工挣不到钱,工作不仅改善不了生活,而且还连最基本的体面都没有了,生活越来越拮据,员工肯定要“逃跑”。为什么很多厂家的促销人员,一干就是好几年,甚至10年,有些员工从女孩变成了女人,还服务于一家公司,这和公司的企业体制、福利待遇、给予她们的收入有着很大的关系。陈毅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货车推出来的,销售的成绩也是一样,没有前期坚实的准备和每个岗位每位员工的付出和努力,不可能做好。 假如有位老总,他一个人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还是没用,底下没人,他的理念落实不下去,也不是底下的人不服从指令,关键是你在短时间内教不会大家,就算能带出来一两个人也没用,必须要有一群人,一个团队。知识的运用是一个慢慢接收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间要经历很多实际操作,甚至要碰很多钉子,才可以运用自如,并不是你填几次鸭,打几针鸡血,拿大棒敲一顿,员工干部就能学会的,急功近利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把好经念歪了。 除了专业素养和经验的沉淀,商人的商德、诚信、素质、良知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见过一个小型连锁超市的老总,开了3家连锁超市门店,年销售超过2000万元,自己开着二十几万元的轿车。但员工流失率很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资低,答应员工的涨工资、加福利、交保险,却迟迟落实不了,喊了多时,还是维持原状。 我说给理货员一个月发三千块、五千块,老板肯定要骂我脑子有问题,行业工资多少钱?我们一年能挣多少钱?员工能创造多少价值?但是,员工也可以反过来问,现在物价这么高,你一个月给我发多少钱?吃饭、日常生活用品得用掉多少钱?哪天有个头疼脑热的要花多少钱?我要租房,我要养家,怎么办? 如果基层员工每月的收入谈不上改善生活,更谈不上体面,只够维持个最基本的生命体征,工资远低于行业的平均工资和福利水平,这样的话,是人都可能会离开。倘若如此,老板也就别一天到晚嚷着员工纪律不好、盘点丢失严重等等,因为你提供的工资只能让你请到这样的员工为你工作。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凡事都要有个度,过了就不好。如果是马列主义的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谁会真正信服和尊重你和你的企业呢?你吃着火锅唱着歌,其他人追赶着火车,闻着香味留着口水,你还觉得这就是应该的,那这剥削得也太没什么技术含量了。 当然,说到员工流失率高,很多时候并不是工资的问题,员工流失和工作强度、承受的压力、岗位适应度、收入、同事上级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家庭的原因、疾病、公司平台等都有关系,不能单单只拿工资说事。 就目前的市场现状来讲,全国3-5级市场的超市行业,大部分地区目前已经趋于饱和,也就是说第一个发展阶段——抢地盘阶段,已经结束了。第一批开拓者必须把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到加强自身商德及修养、认真分析客层、细化超市的品项结构、不断改善卖场的购物环境、为顾客提供相对完善的硬件软件服务、加强员工队伍和企业平台的建设、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综合并且平衡地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适应目前日益激烈的零售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