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会员卡不得不说的十个阴谋 | ||||||
| 作者:;出处:《店长》2012年2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就算你没有身份证,你也至少会有几张会员卡吧?!但相信,没有几张你是会放在钱包里的。 这应该算是现代人的一个特征吧。在美国,平均每个家庭参与14项以上的忠诚度计划(这些忠诚度计划大都发放会员卡),在中国,目前没有确切的统计,但我相信,会员卡在中国不能说泛滥,也应该算是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了吧! 笔者在客户管理与市场营销领域从业多年,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会员营销”方式,尽管许多企业的确是考虑到客户的真实需求、本着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与企业双赢的目的来进行会员制营销的,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说,许多企业的作法并不恰当,甚至有时可以用“恶劣”这个词来形容。于是乎,本人愿意冒着被“你到底是为企业说话还是为客户说话?”(借用某些我们党的好干部的语言)的指责,来“揭露”关于会员卡的十个阴谋。 阴谋(1):借钱办事——某高级会所,先租下某高档小区会所,大堂先作些布置,各种设施先做正准备装修状。雇些美女帅哥做sales发展会员,带客户参观“未来”的红酒吧、雪茄吧、私人电影室、健身房…限量100张终身会籍(9.8万),先收1000万再开始真正装修买设备 阴谋(2):圈钱卷款——三年前,北京某拉丁舞俱乐部,20多家分店几乎同时开张(租个空房子,最好有木地板,墙上刷刷,装一面墙镜子),大量招募会员。一个月之内,年费从2000左右跌到188。招募会员无数,两月之后,同时关门,连教舞老师也没领到报酬 阴谋(3):赚取沉垫资金——这是不少行业发卡的动力之一,客户预存之后,用了一些但并未消费的沉垫资金为很多行业贡献了大部分的利润。某网吧老板告诉我,他们的上网卡,近70%是消费不完的,15%的客户用了一次后再也不来。 阴谋(4):故意让你损失——某足浴,预存之后发的卡是“纸”质卡(背面打勾,而且故意不上IT系统),这个秘密在于,许多客户因为洗衣服把卡洗没了。这同样,在美发行业适用。 阴谋(5):会员优惠陷阱——某便利店,广告宣称花50元办会员卡,可以终身享受全价货品的八五折优惠(已优惠货品不在享受之列),而实际上,店里几乎所有的东西标价都是“打折价”(例如:市场上卖10块钱的东西,它标价12元,打折价10元),于是会员卡就歇了 阴谋(6):最终解释权陷阱——大部分的会员卡最后都会有一句“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于是企业在会员加入后可以伺机修改一些之前模糊承诺的一些条款,或为会员优惠或奖励设下各种障碍。国内一些航空公司有些做法就是这样,你好不容易盼到积够换一张机票的分,想换票是,人家告诉你,没有位子。最近又有新规定,给别人换,得提前六十天添加受让人!很不道义啊! 阴谋(7):会员卡涨价陷阱——某家西餐厅连锁,发行会员卡,所有菜品都有会员价和非会员价两个价,VIP本身大约卖到100多,然后过一段时间,会员卡售价会提高一点点,于是让客户感觉,其一,买一张会员卡,吃两三次就可以吃回来,其二,你现在不买,过一段就涨价了 阴谋(8):收集客户数据其实是最终目的——许多企业通过赠品或其它一些小恩小惠吸引客户加入会员,其实后续并没有跟进的“会员服务”。企业真正想要的是客户联络信息,之后进行无穷无尽的短信骚扰。 阴谋(9):工本费陷阱——一些企业(例如“大食代”)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消费必须办卡,预存一定金额。而这个卡是要收取工本费或卡上至少需要有多少钱(例如10块)。然而,真正最后把卡退掉的人并不多(拒业内人士说,退卡率不足5%),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阴谋(10):积分“精心”到期设计——很多企业,在宣传自已的会员卡可以积分,多少分换多少礼品,甚至把礼品描述得多么好。而兑换积分数是预先经过测算的,例如,按客人平均每年消费可以换到3000分,而像点样子的礼品设置成3500分。同时,积分每年年底清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