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变等死,变了找死”的困惑 | ||||||
| 作者:陈继展;出处:《店长》2012年5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短短10年,中国企业经历了“观望、赛跑、迷茫”三个阶段。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初期,大量零售企业普遍处于观望阶段,经过短短几年的学习,大量零售企业通过挖人、模仿、复制等形式获得快速的发展,在成功与外资零售企业展开赛跑之后,这些零售企业又面临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商业格局快速变革、商业业态快速升级换代的局面,许多零售企业陷入新一轮迷茫之中。 A百货作为东南沿海某区域的龙头百货企业,在省会城市拥有4家门店,在省内其他地市拥有2家门店。由于扎根省会城市多年,因此A百货在本地拥有无可比拟的品牌优势及供应商掌控力。但随着“百货+超市”、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以及新商圈不断产生,受客流急剧分流和业态、商圈双重变革的影响,A百货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顾客与品牌供应商拥有越来越广的选择面,公司对顾客的吸引力、对供应商的掌控力越来越弱,企业的“纯百货业态”经营模式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变革成为摆在企业面前不得不走的路子。 为顺应市场变化的需要,A百货决定增加超市业态,尝试经营购物中心,并开始涉足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开发。在增加超市业态方面,A百货采取直接延伸的方式,通过对外招聘,挖了一个有10多年超市运营经验的人才担任A超市事业部总经理,并把原百货体系内的部分老员工调到超市事业部,结合百货门店情况,同时开了三家超市门店;购物中心方面,公司通过经营权收购形式,买断一家大型购物中心20年经营权,安排企业内办事稳妥的老员工前往担任购物中心总经理;城市综合体方面,公司重金从其他商业地产公司挖了一名总经理,并将规划、建筑设计等工作全部外包。 A百货的战略布局清晰而有力,既有可获取“战略赢利”的商业地产开发业务,又开始涉足购物中心经营,同时增加的超市业务对百货业务是个很好的补充。 如果你看了这个案例觉得有道理,并说:我公司也是这么想的,并且也是这么做或者也想这么做。那么请稍等,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我接着描述A百货这些战略延伸的后果,你再看看刚才的决策是否是合理。 在A百货决策层看来,从百货延伸到超市,缺的仅仅只是资金和人才而已。资金方面,公司拥有庞大的现金流,人才方面,企业从发达地区高薪挖来了一名职业经理人,同时企业当前几个商场的地段均十分好,加上同时开三家超市,市场影响力也比较大,增加超市业态,只要不亏本,就算只是摆着带人气,企业也能撑得起!(您如果是企业老板,是否也持这种“算大账”的决策思维?)然而事情的结果并非决策层想象的那样完美,一开始,公司取消了大量的百货有效面积,同时几个超市从装修到固定资产、商品采购,直接投入了数千万现金,由于不专业,开出来的超市从装修外观到商品力组织,均达不到专业超市的需求,三家数千平米的超市,开业一年,日均营业额仅5000-50000元,与企业原定目标相去甚远。A百货决策层百思不得其解,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人?事?财?物? 在从百货业态延伸至购物中心业态上,A百货公司决策层也算了一笔大账:一次性买断数十万方购物中心20年的经营权,单是租赁性收益,就可以把租金、人工、管理等全部成本打平,百货部分赚取的现金流及毛利收益基本上可以当做企业的净收益了,加之公司拥有庞大的供应商资源,开家大型购物中心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然而实际运营情况也不像决策层考虑得那么完美,由于购物中心的租赁模式与百货的联营模式不同,公司在招商阶段就发现招商条件及难度不比百货联营,开业期临近,租赁区招商率达不到开业需求,企业只好先行扩大百货经营区面积,最后除了几个大的主力店及次主力店以外,原定的“购物中心”变成一家超级大百货,许多经营面积成了无效面积,更致命的是,为了保证不空柜、空场,A百货利用其他成熟门店强行压着许多品牌进场开柜(您见过一个百货商场内衣家居服区同时扎堆超过50个品牌吗?),规模不经济的结果是导致该场成为消耗其他成熟门店附加值的“拖后腿店”。同样还是因为不专业,购物中心内许多租赁式品牌租金收缴不上来,为了防止某些目标品牌流失对购物中心造成影响,企业在商务条件上一让再让,原本清楚明了的“大账”,到了实际运营层面,成了企业“伤不起”的事情。 而涉足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的开发,这个决策在拿地之时,企业认为通过城市综合体内的住宅及酒店、写字楼部分的销售,至少可以保证企业项目开发所需的所有费用甚至还有赢余,最终还能免费赚得一栋商场。这个看似英明的决策,在今年银根整体紧缩的大环境下,在住宅销售有价无市,银行、证券市场融资无门的情况下,随着项目的推进,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主业——百货零售业。 不变等死,变了找死,这是一垄横在众多区域零售商面前的鸿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