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面谈“读心术”
作者:刘宪魁;出处:《店长》2012年5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利润是企业的命脉,是管理者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但当今市场,很多看似高利润的门店却都被高成本弄得苦不堪言,而在这些过高的成本中,财物方面的高比例已被 “人员潜规则”而引起的连锁效应所替代,在这种“潜规则”下,个别人员会利用店内资源而中饱私囊,让门店遭受损失,也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这样的例子已数不胜数,那么,身为管理者,如何防患于未然,练就火眼金晴,扭转企业的局面呢?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修炼——面谈。

  面谈是管理者每日必做的工作之一,面谈的目的是要利用已知信息,运用专业的技巧,了解还原事实真相。在这个过程中,人本能掩饰自己的心理,给面谈工作增加了阻力。这时,技巧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技巧,可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漏洞,还有表情映射的心理。我要说的不只是看,而是看什么和如何看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从心理分析和行为分析两个方面了解一下。

  一、心理分析

  要做心理分析,我们就要知道被面谈人的心理。在我所接触的被面谈人中,大致分为三种心理:侥幸心理、畏惧心理和顾虑心理。在有目的地面谈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面谈对象属于哪种心理。其次,就要根据不同心理的不同特点找到突破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指期待自己偶然或意外躲过不幸的一种潜意识。怀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计划周密,行事谨慎。如果要让他们说出真相,那就必须拿出铁的证据,只有在证据面前,他们才会全盘托出。

  2.畏惧心理:畏惧心理是指因害怕、恐惧而不敢面对的潜意识。怀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都害怕处罚,说话避重就轻。对待这种心理的人必须要从情感入手,站在被调查人的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其说出真相。

  3.顾虑心理:顾虑心理是指担心自己的做法会引起别人不好的看法和评价。这种心理的人总在担心前途、家庭、名誉等问题,反复权衡说出真相的利弊,以至于整个调查过程都处于矛盾中。当被调查人怀有这种心理时,调查者就要帮其消除矛盾,使其正视事情发生的损害,从而主动说出真相。

  二、行为分析

  行为是人在意识指导下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细心观察的人可以发现,人在面对不同话题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暗示着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如我们看到人们手舞足蹈就知道他们内心愉悦。如果将这些运用到调查过程中,那结果将会事半功倍。

  人们常有的行为暗示可以从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两方面来观察。最常见的面部表情有眼神躲闪,咬、舔嘴唇,眨眼,面部痉挛,羞愧,脸红拭汗等。常见的肢体语言有封闭的姿势,紧握双手,搓手指,紧张不安,抽搐,抢先回答等。当有以上行为时,代表谈话内容已经进入关键点,只要我们按此方向深入下去,很快就可以还原事情的真相。

  有以上两方面的观察分析作为基础,面谈人还必须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正如三方以上才可形成监督体系一样,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大多数管理者在做内部面谈时都会指定两位面谈人员,在面谈过程中,这两位面谈人员分别担任“软”“硬”的角色,也就是京剧中的“红脸”“白脸”,唱红脸的人在调查过程中要温和而善解人意,常表现为对被调查人的好言相劝。唱白脸的人一板一眼,表情严肃,问话直接切入主题,讲法讲理,但不言其他。在面谈过程中,通常有一人作为主面谈人,根据被面谈人的不同心理变化,主面谈人可适当变换,这样更有利于攻克被面谈人的心理防线。

  另外,作为面谈人,善于倾听也是必要因素,因为语言是心理的映射,当你将语言、行为、心理结合到一起时,你会很快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收集到有效信息,还原事实真相。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底线逐渐瓦解,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则是优秀管理者的另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