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只眼看零售】48岁经理人的困惑 | ||||||
| 作者:赵向阳;出处:《店长》2012年6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一声叹息。在北京一家叫做“藏素”的餐厅,藏香袅袅的青烟和餐桌上烛光的烘托下,老王的神态略有些疲倦。 48岁的老王是北方某大型国有商业集团的中层干部,在该公司职级序列中,老王属于副总监级别,再往上便是总监、副总经理和CEO,距离权力的核心似乎并不遥远。不过,接近5旬的年龄让他在职场上颇为尴尬。 老王曾经是一位水利局的官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现代零售业刚刚在中国兴起,他辞职下海,进入了一家外资大卖场担任经理,后来加入了目前所在的这家国有企业。 考虑到是国企,比较稳定,老王一直将该企业当成自己职业生涯的终点站,自己也仿佛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被派往哪里。眼看自己青春耗费了一大半,而职业升迁却非常缓慢,他已经在目前这个职位盘踞了6年时间。 “国企是论资排辈的地方,一个萝卜一个坑。提升要靠资历,还要看关系,另外,即便总部想提拔我,我还需要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替我的位置,这也是一大问题。”老王说。 老王所在公司的“大企业病”使得他左右为难。“总部一点费用也不批给我。周边沃尔玛、家乐福、Tesco和华堂商场等强敌环绕,我拿什么跟它们斗?”老王说。 据了解,老王于六年前接手这家购物中心,通过数年努力,终于使得这家购物中心扭亏为盈。不过,随着几大竞争对手入驻周边商圈,日子越来越难过。而企业体制僵化和繁琐的审批流程让老王腾挪乏术。“作为一个大卖场总经理,我要给某位员工加工资都要经过总部的层层审批。比如,我看好你,答应给你每个月增加300元的收入。可是等审批下来要三个月,那时你可能已经等不了早就走了,或者审批下来,只能给你每月增加250元,让你恶心死。”老王抱怨。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令老王缺乏职业安全感的是,他效力的这家企业已经暴露出年迈的迹象:行动迟缓、体制僵化、官僚作风、人浮于事。尽管该企业无论从销售额还是净利润来看,都处于业界领先,但在内部人看来,其衰退迹象日趋明显。 “公司的高层领导每周开4天会,都是些工会、党纪这样的会议,真正用在处理业务的时间一周只有一天,这还不算出差”。老王说,这样的公司要是某一天被并购了怎么办? 于是去年底老王开始“跑路”。他接触了很多大型民营的零售企业,但尽管他零售经验丰富,职业背景也不错,年龄却成了他难以跨越的障碍。“万达集团曾找过我,其他什么条件都具备,就是年龄上过不了关”,老王感叹。 事实上,老王的故事在中国零售经理人中并不少见。根据笔者的观察,零售业经理人通常会遇到如下的困惑: 一、年龄之惑。以美好青春为代价,努力从一线奋斗到中高层。年近不惑,内部升迁,跳槽一跃或自己创业都面临很大的风险。此时,只能根据既往的经验和资源“一条道走到黑”,转型更是不可能。 二、职位之困。经理人到了一定的级别,再往上升变得非常困难,因为高层的位置就那么几个。如果你想跳槽,在业内没有一定的口碑和影响力,也很难找到一个更好的职位。而业务出身的零售业经理人,往往都是低调做事,很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哪怕你才华满腹,也很难被业界所认可。 三、平台之难。如果你在国企,作为有抱负的职业经理人,很难有大的空间让你发挥;如果你在私企,在行业一轮轮洗牌中,存在被并购的风险。你所在的公司就是你的平台,而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并且稳定有发展的平台,相当困难。 四、家庭之忧。年近不惑的经理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家庭责任重大。一些人想着供子女出国留学,又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经理人遇到一些合适的工作岗位,可是与家庭相隔两地,常只能婉拒。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被这样教育:要为老板负责,要为企业负责。可是面对残酷的职场环境,经理人何不为自己早作打算? 赵向阳:《中国经营报》资深记者,从事媒体工作6年多,长期关注、报道零售业。 新浪微博 @olif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