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分析】中秋到了,顾客想些什么? | ||||||
|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2年9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今年中秋,顾客想什么?我们就“出游计划”、“对中秋月饼的看法”、“商品选购”三个问题,在网上与店头进行了调查。店头随机拦截调查针对上海连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折扣店与便利店的购物者,由上海商学院营销策划研究会大四学生张瑞琪组织完成。调查有如下发现: (一)四成消费者有外出计划 调查显示: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准备利用中秋长假外出旅游,还有10%的被调查者准备回老家与家人一起过中秋,这两项合计的占比高达42%,无论旅游还是回家,都会离开上海,去外地过中秋。上海人在节日期间外出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于是零售业出现了“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现象。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16种连锁业态市内零售额同比下降6.2%,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建材、家电、服饰等连锁业态的零售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行业中标杆企业的零售额也出现了同比下降。在超商业态中,只有便利店与折扣店的零售额有一定的上升,其中便利店同比上升7.6%,折扣店为4.8%。这一消费趋势对零售商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外出旅游的人越多,在家吃饭的人就越少,以食品为主导的连锁店,节日期间销售额的增幅在下降。同时,外出旅游与探亲也都需要购买商品,零售商应该在旅游商品与礼品等方面加强策划与推广。 (二)送月饼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消费者对中秋月饼有什么看法?在多个选项中,被调查者同时可以选择三个选项,每个选项与被调查者人数相比,数据显示:①有81%的被调查者认为月饼以相互赠送为主,同时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秋节还是送月饼比较体面”。这一调查数表明,月饼仍然是中秋送礼的首选商品,人们不愿意去改变传统习惯,跟随大流送月饼,有礼有节,而且可以把手中的月饼转送出去,一举两得。②尽管有25%的被调查者选择“月饼不健康,尽量不买不吃”,但仍有45%的被调查者表示,即使单位不发、别人不送,也要买一点月饼自己吃。这说明:只要适合消费者的口味,月饼仍然具有一定的消费潜力。如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王家沙”总店,中秋期间的各种苏式月饼,如鲜肉月饼、豆沙月饼、干菜月饼等品种,现做现卖,很多消费者都是慕名而来,排队购买。③有55.33%的被调查者认为“月饼包装过度,价格太高”。尽管政府出台了限制月饼过度包装的相关规定,但月饼的高价趋势仍然有增无减。其实,月饼高价的关键不在于包装,而在于我国礼品消费观念与消费市场的畸形化。在大众消费群体中,送礼非常注重礼品的价值,而人情往来反而被轻视,这一消费观念不改变,各种产品的过度包装趋势都难以抑制。至于鲍鱼饼、燕窝饼、虫草饼、黄金饼、首饰饼之类,那是因为存在另一个众所周知的消费市场,只有对受礼者加以管制,才能从源头杜绝这种畸形消费。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中秋送月饼,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水果与营养品是中秋月饼的首选替代品 如果不送月饼,消费者首选什么?在多个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水果、营养品与购物卷,这三项的占比分别是97%、73%、51%。另有43%的被调查者也选择了酒类商品,选择香烟、鲜花的被调查者仅占14%与11%。其实,这也是常规的送礼商品,其他节日也都会存在类似的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购物券”。我国购物券的存在背景与国外有很大差异,国外源于礼节性的赠送,如日本的中元节,以前也以送物品为主,但由于所送物品不一定受人欢迎,就渐渐衍生出“礼品券”。我国消费者在节日期间都会很焦虑,不能不送礼,但购买礼品总是费心费力。如今有了“购物券”,尤其是网络购物的流行,可以让受礼者有更多的选择自由,既方便又实惠,是送礼的一大趋势。 中秋是一个团聚的节日,每一个在旅游、度假、出行、购物、休闲、娱乐、劳作中的人,都像进入了一个港湾,在那里获得补给,获得释放,获得愉悦。由此,零售人也可以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