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长道场■专业店的生存之道
作者:端木清言;出处:《店长》2012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世事难料,顺势者生,逆势者亡。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及企业高管都能够做到“去浮戒躁,审慎践行;逐本务实,绝地求生。”

  商务部逐月统计了2010年1月-2012年6月商务部监测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分业态销售增速变化情况。数据显示,2010年1-2月百货店、超市、专业店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20%、8.3%、22.1%,专业店最高,此种情况持续到2010年9月,此后僵持了三个月,专业店累计同比增速最终被百货店赶超,自2011年4月被超市赶超,连续15个月位于三大业态之末,且差距越来越大,2012年1月甚至出现累计同比增速为负的情况。截止2012年6月,专业店增速在三大业态垫底的局面仍未改观,且好转可能性极小。

  需要声明的是,此处的专业店系指营业面积1000平米以上的中大型门店。而专业店的商品门类则以汽车、家电、通讯、五金电料、体育及娱乐用品、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可独立形成业态的为主。

  10年前,专业店方兴未艾,五化工程使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10年间专业店无论是店铺数量、营收规模、用工人数还是市场增速都远超百货、超市。

  但事实证明,经济繁荣期,专业店自立门户,从大市场、百货店、超市等综合型批零体系中脱离,是有机会,也是有可能,并且最终证明是“成功”的。但,另一个即将被证明的问题是:经济衰退期,消费者需求抑制,市场规模萎缩,经营成本上升,门店集客能力下降,单店效益滑坡,专业店或许最终“分久必合”。至少,作为一种独立的子业态,如家电、手机、IT、家居连锁等,其专业店数量将面临大幅萎缩,关店数量大于开店数量,店铺总数锐减或将成为其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主流特征。

  那么,专业店必死无疑吗?真的会快速萎缩,并最终消失吗?有可能,但未必。那么专业店的不死之道又如何?在我看来,无非有三:

  瘦身求生:市场生长期,开店是唯一主题;市场衰退期,要执行的则是“保店、关店、开店”。除非是区位特别好,租金特别低,客流特别大,前景特别好的“非开不可” 的店,决不再开垃圾店。然而,相信大多数企业家及高管,尤其是以“开店为乐,店多为荣;赚钱其次,圈钱第一”的上市或准上市公司绝不认可我这一观点。但事实将告诉我们,10年盲目扩张,所签下的“房租高、区位差、客流少、效益差”的垃圾店,面对涨租,谁也不敢轻易续签。而连续亏损2年以上,无论房租到期与否,即便违约也要忍痛关之的垃圾店也将越来越多。

  店死企业生,善取势者活,减法时代,瘦身求生,此不死之道其一也。

  扎堆而活:个人认为,专业店的生与死,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商品价格、营业面积,而取决于顾客来店的距离。对于大多数顾客而言,步行50米已是很远很累了。网购兴盛,消费紧缩,业绩下滑,效益转差,广宣缩减,非核心门店的集客力不再取决于价格,而取决于顾客来店的距离,即其需支出的时间、体力及交通成本。所以,我认为在零售业界尤其是专业店的立地,“五十步”是有资格“笑百步”的。专业店的生存之道,要么在综合体(或综合市场)里扎堆式生存,要么在核心商圈的黄金点开店(成本堪忧),否则必亏、必关、必死无疑。

  死而后生:就企业而言,专业店门店数过多;就市场而言,企业数过多。所以未来2-3年甚至更长时间,门店数减少的同时,行业整合加速也将成为主流特征。个人认为,并购或被并购,将取决于市场无形之手,而非单纯的企业家意志。让生命在另一个生命体里延续,企业家或公司高管失去的是权势,而企业则可免破产倒闭之虞,对于顾客、员工和社会,堪称壮举。死而后生,此不死之道三也。

  世事难料,顺势者生,逆势者亡。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及企业高管都能做到“去浮戒躁,审慎践行;逐本务实,绝地求生。”

  ========================
  端木清言:现任职于中国家电商业协会,长期从事家电流通市场研究及海外情报编译及家电流通企业经营辅导等工作。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bo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