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转基因 | ||||||
|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2年10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当下我国大部分零售店都不得不面对同样的现实问题:顾客随时都可以到其他店里买他喜欢的东西! 商品、价格、便利、环境、服务,哪一项才是吸引顾客光顾的基本要素?是人的服务!我一直以为,只要服务人员多一点真诚的微笑,销售就可以提高5个百分点,他们如果再懂一点消费心理,还可以再提高5个百分点。 零售应该给人快乐,但现状是:消费者在郁闷中购物,服务者在煎熬中工作。花钱写制度、搞培训、做督导、评绩效,最终收效甚微。为什么?这是一个基因问题! 30年前放映的电影《流浪者》是这样说的: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是小偷!富有正义感的人大都不喜欢听这样的话,但这些话却与事实非常接近。我国传统也基本如此,历来强调阶级划分,这叫做“根正苗红”。最近央视播放的英国纪录片《七年》也反应了类似的道理。这是一部拍了49年的真人版纪录片连续剧,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选择了14个7岁的英国小孩,以7年为一个单位,用摄像写下了他们的“时间简史”。结果发现:富人孩子基本不会偏离精英社会的培养期望,穷人孩子仍然无法脱离底层,14个人中只有一个穷人的孩子后来成了教授。如果把这个规律运用到中国社会,我想那个孩子就是我!为什么我能从穷人变成教授?因为“重在个人表现”的政策,使我上了大学,实现了“农转非”,完成了人生的“转基因”过程。 日前去拜访上海一家很有型的超市的老总。喝茶聊天过程中,是一位外聘服务员为我们提供茶水服务。他总是轻手轻脚的,让人感觉到很自信、很有礼、很专业。我便问当家人,你是怎么培训这些员工的?他说:我根本没有培训他们!我想,那一定是因为他们有“服务基因”! 中国人有没有这样的“服务基因”?基本没有!古训的服务很仗义,但那只是圣人们的幻想,如“先义后利”、“不言利而利自生”。实际上,我国商人历来就持双重标准:对熟人诚实守信,对生人坑蒙拐骗。到如今,很多商人都蜕变成了真正的“生意人”,他们早已打破原则,只融合成一条信念——有奶便是娘!为了自身的利益、藐视法律、藐视顾客、藐视公众、藐视政府。8.13家电行业的价格混战,就是最好的典型!有着外国资本背景、有着时尚产业背景的新生代企业,有着著名大学背景的企业家,居然也玩起了忽悠人的把戏,甚至去挑战国法,结果不得不公开道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看起来很聪明,想利用微博和网络刺激消费者消费,但其实消费者很理性,忽悠的把戏注定失败。 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服务基因源自企业的文化基因,并深深烙着企业当家人的性格特征与人文修养。 在一个长期缺乏服务基因的环境中,要想实现服务基因的转化与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应该把它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慢慢做,踏实做,从当家人开始做,用拍《七年》的精神来做,总有一天会在我们面前呈现服务的美景,让我们感受到无须培训的优质服务。 我国服务基因要做三个方面的修补、替换或转换:(1)当家人要替换“奶水基因”,经营者不能光做投资人的“走狗”,更要做全体员工的“家狗”,走狗在市场觅食,家狗在家中守门,忠于家人,爱护家人。开心的员工,才会有开心的服务。当家人应该从“员工杀老总”的案例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2)内部管理要消除“扯皮基因”,企业内部要消除相互扯皮的现象,建立起整体面向顾客的服务体系,只有内部服务体系健全,对顾客的服务才会有保障。(3)服务人员要转变“惰性基因”,服务人员要通过积极有效的专业服务,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职业地位与收入水平。 服务转基因,需要企业当家人的理念、营运管理的机制与服务人员的素养实现转变与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