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产业链谈到全服务链
作者:倪敏;出处:《店长》2012年1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当下中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拐点,零售亦然。从2011年进入2012年以来,这个话题反复被业界提及,今年4月在南京举行的“2012联商网大会”,主题也紧扣于此——“重塑零售精神”。

  在此期间,我们看到,本土企业整体的转型力度和速度相对要高于外资企业,国内的零售企业在发展模式、业态细分、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是,目前来说,成果仍然还不够足以促成拐点向上延伸,从业者也仍然对“做零售,什么最重要”、“利润在哪里”、“如何引来回头客”等诸多问题没有切实答案。

  或许,是到尝试用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升级和创新的时候了,因为此前的所有努力都基于已然划定的“天地”,再怎么蹦达,都犹如在如来佛的手掌中,跳不出新天地。

  比如有一个叫预算的东西,这个工具的本来目的是用来预测变化、帮助企业经营和提供员工便利的,但实际的过程,它往往会成为企业用来钳制员工的工具,然后无形中损害企业的发展前景。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没有进行十分科学的分析和计算的情况下,有些任意地给一个部门的员工工资做出一个年度预算,最后员工会发现,再怎么贡献卓著或者不计辛劳加班加点,所获得的回报是有被一个非常低的天花板卡住了,你的身体只能低于这个矮小的天花板。如此之下,又何谈跨越式发展?

  有一种悲剧是,前提不对,或者方向不对,在此之下,反复讨论,意欲革新,即使讨论和实施的内容本身是正确的,甚至借鉴了当前行业的最新技术,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资源被不断浪费,包括时间资源、人力资源等。此时,一旦有锐意进取的创业者出现,很快你就会被超越。

  本文想谈的一种新的思考和经营角度,不一定正确,但应该是值得讨论的切入点。

  纵向全产业链

  先来说说全产业链,按照纵向产业链的长度,有人将产业链分为主要六个产业分段,分别为:研发、原料、制造、装配、销售、服务。而经济学家郎咸平把当代产业链分成“6+1”个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加工制造。这两种分法可以作为参照,具体而言,可视所在行业进行调整。

  国内实施全产业链的企业代表之一是中粮集团。按照中粮自己的描述,它将在全产业链的模式下,使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番茄、肉食等产业链有机组织起来,实现了整个粮油食品链条从种植到食品营销的通道,创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保障。

  纵向整合产业链条的好处是,能够把触角延伸到所在产业的每个环节,上下通吃。对中粮而言,还有一个突出的好处是,以此去解决当前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全产业链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源头开始,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形成安全供应的全过程。

  现在有些零售企业在做的有点像处于“半全产业链”的状态,品牌代理、食品加工、农产品基地等都是在零售终端之外的链条环节,已有全部产业环节的一半左右了。

  零售企业要不要走纵全产业链的道路?不用,至少现阶段不一定是好的战略出路。通常,全产业链战略适用于产业不成熟,或者全新产业初期,而中国现代零售业已经相对成熟。

  此外,实力不够强,可能“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有业内人士指出,各个成功的企业,多在产业链中选择1-3个环节自己做,其余依赖产业链合作来完成,专业化分工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提升效率。

  更重要的是,全产业链是对行业龙头而言更有利,更能使其孕育发展新机遇,整合全国资源。虽然我们经常说,市场成熟后,往往会进入并购淘汰的阶段,最后剩下几家大的寡头,但这是国外的经验,就中国而言,地域复杂,短期内很难会出现这种寡头形式,除非是国家行为。如果不是全国性行业龙头,做“半全产业链”或许才是好的选择,但同时可以考虑尝试横向全产业链。

  横向全产业链

  从第一财经集团的布局可大略窥见横向全产业链的操作方式,第一财经拥有电视、日报、广播、杂志、网站、研究院,并在探索数字媒体业务(无线业务等)和金融商业信息服务业务(实时财经新闻业、数据库业务等),以此构建财经信息服务“全链条”。

  回到零售业来说,有多种横向的方式,比如,提高物流能力、加工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品牌渠道、销售能力,并把这些连结到一起,为顾客提供有附加值的服务,此为一种。再比如华润集团,细分业态,分超市、购物中心、酒窖、咖啡馆、工艺礼品店等,超市又分大卖场、生鲜超市、便利超市、Ole'精品超市、blt精品超市等不同定位和形态,购物中心则分欢乐颂、 万象城、五彩城等不同品牌和形态。

  横向全产业链的方式,就是立足在终端,从不同的横向角度寻找构成某个横向链条的所有关键环节。其中,有一个可以切入的角度,就是服务链。

  全服务链转型

  此前,我们讲到零售的时候,通常会说零售包含两大要素,商品和服务。“有形的商品,无形的服务,”在听过的几次百货和超市的专业培训,培训老师也多次强调了这一点。本来我也非常赞同,并十分仔细地记住了。

  但是,现在想到,这其实是种割裂的方式。我们说,服务顾客,以顾客为导向,那么就完全可以集中到一点,把零售的要素归结为“服务”二字。然后,服务再分为有形的服务与无形的服务。商品则属于有形服务里的重要一种。

  好了,现在可以先放下“商品”了,完全从服务角度出发,把零售终端的所有事物分成一定的环节,并把这些环节组合成链条,打磨各个环节。是不是有视野焕然一新的感觉?如果有,那就请重新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