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烘焙产业在卖场跨界竞争(上)——跨界竞争的源起
作者:徐澍;出处:《店长》2012年1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这世界变化太快、店太多、太拥挤。所以,跨界吧!

  就实体通路来说,传统思维里Hyper Market(大卖场)总是价格最低的,通路巨鳄沃尔玛力行不辍的原则——设立在城市近郊(以降低土地取得成本)+ 广大的停车空间(以满足购买者一次购足的期望)本来是控制成本并取得低价保证的黄金方程式。而 Super Market(超级市场)则坚守其小区定位,以诉求干净、明亮舒适的购物环境吸纳周边小区消费者日常用品的需求。Convenient Store(便利商店)则秉持结合便利创造价值的原则,驯化消费者将“便利性”量化,以支出金钱等价交换缩短取得商品服务的时间,让忙碌的现代人乐于为“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买单。在各类消费品中,大、中、小通路客层定位清楚,对应合理陈列的商品数量与种类也截然不同。对消费者来说,不同通路间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原本相安无事。

  近年来,随着商业活动带动城市的扩大发展,各类卖场的价格伦理正在悄悄地被颠覆:城市扩大以后,对卖场业主而言,取得大片土地所要花费的成本水涨船高;对消费者来说,油价高涨连带让一家人假日专程开车到大卖场购物不见得划算;同时,精明的消费者也渐渐发现,逛大卖场总会不留意多买了些大包装大份量的商品,一般日用品倒也还好,但对食品而言,时常发生买回家的东西还没有吃完就过期的惨剧。回头检讨起来,每周逛一回大卖场连同往返时间,动辄举家动员3、4个小时,这冗长的时间成本虽然惊人,但仍惯性的每周重复上演。

  每一个连锁系统在扩张的过程中,都是由设点开始,进而连成线,覆盖成面。也就是设点à优化并确定经营模式à复制展店à修正经营模式à复制展店的单一过程循环。当零售连锁业高度发展后、连锁系统也发现如果想加快设点的速度,压制竞争者的扩张,必须同时考虑商圈发展特性差异,进而演化成为:同类型商圈多方设点à对比不同经营模式及绩效差异à综合修正经营模式à多角复制展店的复式循环,多管齐下,来加速有效门市的设立速度。而随着系统逐渐成熟,新一代POS系统在完成覆盖面以后,能以巨大的实际销售样本量直接替代原本调研工具的抽样误差、及时回馈消费形态的细微差异,提供决策者调整经营方向的依据。

  这场通路跨界转型的引爆点,包括了从自身销售数据疲弱、实体与虚拟通路结合的需要、原物料价格波动及电价上涨所带动的经营成本提高、获利下降,一直到通路面临饱和时所必然面对的不同类型通路的短兵相接。林林总总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已经让发动者无从也无需辨别。结果是消费者看到沃尔玛、家乐福改变了以往开大店以大范围辐射的战略,把卖场变小走进城市精华区接近人群,用小范围来涵盖区域内消费者;同时,7-11与全家便利店变大了,两家企业在台湾新展店里增加厕所及用餐区域,店内提供自家电信门号每日三次30分钟(合计90分钟)的无线上网,从吸引顾客上门à转变为给顾客更多走进来的理由,并且停留久一点。这让原本中间定位的连锁超市从小区小店出发,也异军突起发展出店内没有冷气、不能刷卡(只可以用现金或会员储值卡购物),将节省下来的经营成本回馈在售价上,挑战量贩店价格的中间路线。

  大卖场便利化,挥剑直取便利店七寸要害;超市量贩价,力求抵抗大卖场步步近逼的态势,巩固城池;而便利店则大刀阔斧地,突破传统卖起凉爽内衣、包装米和整条卫生纸等大宗用品。零售业跨界竞争的态势俨然成型,一时间战火一发不可收拾。这场跨量级的角力,正如同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所预告的,“企业在这个全球化3.0的时代,需要让自己变得更灵活。小企业需要逐渐横向和纵向地扩展业务,扩大企业的边界,把与自身互补的产业吸收到企业内部,塑造多元化的企业核心生产力。而大企业则应该想办法做小,合理地将业务外包,甚至把生产流程全部转移到海外,本土只负责管理、协调、研发等工作。这两种趋势使得企业的性质变得越来越模糊。”组织结构依循全球化3.0的影响,企业自然依照全球最大盈利模式来演化。

  面对改变的态度,如果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心理学教科书上说,人是抗拒改变的。我们总是习惯于原有的步调、生活方式,所以要改变消费习惯并不容易。也因此在营销4P转变为4C的过程中,商品要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以“消费者为导向”成为营销人最朗朗上口的经典台词。如果我们从通路角度来看,传统通路业者经营方向也不习惯改变,而在惯性上倾向“因应消费习惯的转变”。在这整个消费环境平稳发展的过程中,业者能按部就班的运用菜篮分析、街头拦访、甚至焦点访谈等市调方法分析购买行为改变的幅度,进而逐步拼凑出消费心态“转变过程的全貌”。

  但在面对环境剧烈变化的微利时代,万物皆涨唯有薪资滞涨的结果,消费者不安的情绪急于找到出口,恰巧是“为了抵抗改变所做的改变”。在连锁系统成熟发展后,每个店家在依据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过度展点、自然形成不同系统间商圈覆盖重迭相互侵蚀彼此市场的现况。此刻又遇到后金融风暴期让整体消费信心疲弱不振,为了抵抗业绩衰退,只能改变原有被动守株待兔地待客上门的经营模式,在核心利益上附加新的利益点,并合理化描述上述“为了维持不变所必须要做的改变”来迎合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对抗。这点是相当有趣的。而对于整个烘焙产业而言,这又代表什么呢?其中又隐含了什么机遇呢?不同类型的通路对于烘焙产业的期待与未来展望又有何不同?由于这个观点比较复杂,笔者将留在下个月的文章中与读者分享。敬请期待。
--------------------------------------------------------------

  徐澍:(1993)东海大学食品科学系本科、(1995)台湾高等考试食品技师合格,(2001)英国卡地夫大学企业管理硕士。2002~2009自统一企业派任中国。曾任广州统一深圳业务经理、广州统一人力资源部主管、统一中投人力资源部培训经理、统一中投市调经理等职位。现任职于台湾统一面包冷冻面团部门,万能科技大学兼任讲师。

  邮箱:hsu21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