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信集团舵手:梁凤仪
作者:;出处:《店长》2012年1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梁凤仪,广东昭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几乎每隔10年发生一次大转型,很巧的是,连续3次都是在龙年前两年发生!”广东昭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昭信”)董事长梁凤仪这样总结了企业发展的历程,“从藤制品到玩具的来料加工到制鞋业,再到今天的LED环保节能灯具行业,是我们寻找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

  而梁凤仪本人,也从一个10块钱闯商界的小姑娘,变成了企业与行业的领跑者。她不但见证了昭信从民营小作坊发展成为大型控股集团的过程,还主导了企业从传统产业向绿色环保产业的跨越式转变。

  “在每个阶段的转换时,必须关注市场走势,还要非常清晰地掌握政府政策的大势。企业要创新,必须在政府扶持的产业上迈步。”凭着审时度势和独到的眼光,梁凤仪提出了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转变、从传统产业向绿色环保产业转变,两个转变的成功实施成为她行动的最佳演绎。

  跑出第一桶金的小姑娘

  1964年,40多个妇女凑出了300块钱,办起了这家后人皆知的企业——昭信。起初,这家自救式企业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为南海东风藤厂来料加工编织藤制品。6年后,一个叫梁凤仪的小姑娘掏10元钱“入了伙”。依靠每月3-5元,到后来的30-50元的工资,他们养活了自己和企业。到1972年,企业盖起了大概1000平方米的厂房。

  就在此前的1976年,擅于跑订单、年仅20多岁的梁凤仪当上了厂长。深孚众望的梁凤仪本想在藤制品加工方面继续发力,但到了1978年,市场开始走下坡路。

  在开放改革前夕的1978年中,梁凤仪开始把视野转向国外市场。她天天往一家外贸公司报到,希望能第一时间接到订单,这给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和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家外国公司想要在中国进行玩具加工,他们第一个就想到了梁凤仪,梁凤仪得到了南海市第一张来料加工玩具的订单。

  外商怀疑这个小姑娘能否胜任,要求梁凤仪先写一份详细的办厂计划。梁凤仪将自己如何组织生产,如何保证质量、产量,如何解决运输一一写清楚,并提出了按时按质按量交货。外商听了之后很感动,说自己跑遍中国,第一次听到了这个保证,于是与梁凤仪签订了办厂协议。

  梁凤仪的玩具厂办起来了,设备引进、安装后,企业在1979年就从亏损的边缘达到8万块钱的赢利。第二年,利润就达到了35万,从而给昭信的今天储备下了第一桶金。截至1984年,梁凤仪掌管的来料加工玩具厂已经达到3家,且个个盈利可观。

  1989年,昭信迎来了第二次扩张期。梁凤仪抓住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些政策契机,与台湾人合作,先后引进了多家鞋厂,做好一家再引进一家,之后又发展到家具制造等更多领域,昭信的产业得以迅速扩充。

  环保大转型

  2005年,一次彻底的转型开始了。

  当年,市场环境看似平静,梁凤仪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些许变化。员工短缺潮使高峰时期拥有2万余员工的昭信面临困难。梁凤仪给企业定下了“三退一进”战略。2006年,她毅然清退了不创造价值的订单、没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缺乏竞争力的企业。

  大范围的清退必然遭遇强烈抗力。“我们的一个家具厂,与美国客户接单,一年超过8000万产值,几百万利润,员工上访说,为什么企业还在赚钱要被清退,我给他们分析,这个工厂的利润都用在反倾销上了,加之未来木材来源难以持续,我们不能等到它真的亏钱才退出,那就太晚了。”因为梁凤仪的坚持,昭信先后退出了家具、制鞋及低附加值的电子企业。

  阵痛是暂时的,2008年,轻装上阵的昭信在金融风暴中安然度过。其实,早在年初,昭信就开始求“进”了。

  梁凤仪考虑,昭信有10年出口传统灯饰的基础,“我们为什么不按照科学发展观倡导的节能环保去做?”她立即组织企业高层讨论转型方向,为规避与当地传统灯饰和节能灯具的龙头企业——佛山照明和雪莱特的竞争,梁凤仪在节能灯前添加了“环保”二字。

  “企业家就要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敏感,还要钻进去研究,不能每天忙着接生意做生意,不然一个浪打过来,你什么都没有了。”梁凤仪说。

  LED节能灯进入梁凤仪的视野。LED比白炽灯省电85%,比节能灯省电50%。早在2003年,我国就启动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广东的LED产业规模已多年位列全国第一,但这仅是停留在小功率LED灯上,而可以作为照明用的大功率LED灯,国内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必须搜罗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进行合作。”

  梁凤仪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半导体照明国家实验室刘胜博士团队进行技术合作入股,实行利益分享。其时,国内数量众多的企业都在做小功率LED灯,而大功率灯尚处空白地带,敢闯敢拼的梁凤仪决定在这空白领域添上自己的一笔。2008年5月,昭信正式投产LED。但梁凤仪并不满足于此,她想要实现的,是完全依靠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LED照明还未能进入平民百姓家,关键是价格居高不下。

  当时,半导体照明芯片设备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3家企业手中,国内LED行业不得不依赖进口,使它的购置成本占据了整个生产线成本的近2/3;与此同时,国外上游厂商在得知中国重视LED产业后迅速涨价,一台1500万的机器一下子上升到了1800万。

  “如果我们国产化的话,这个设备成本就能降下50%!”于是,从装备到芯片再到封装应用等投入了近3亿元,梁凤仪的企业开始了自主研发。期间他们曾遭遇国外几家垄断企业突然禁止出售某些关键零部件,但她从不言弃。2009年,国内首台半导体照明芯片核心设备终于成功下线,昭信因此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量产该设备的企业。2012年外延芯片的出光功率,也达到了国外芯片企业的水平。

  “自主创新让我们有了话语权,不环保的订单我们统统不接。”数年摸爬滚打,昭信成为了唯一一家依靠自身研发技术,从而拥有LED全产业链的企业。

  广东不少试水LED的企业,命运却大相径庭。2011年,中山约有一成LED企业倒闭,深圳80多家LED企业破产或被清盘……同在佛山南海的某五金制品厂转型LED不到半年就倒闭,梁凤仪直言其“不可思议”:“一个产品光是研发就需要一年多,仅一个破坏性试验,就需要把路灯泡在水里一个月,达到不渗透、不灭不破不掉才能拿到路上装。通过权威检测时间也需要两个多月,这家企业在一个多月内就转型做了LED,简直是天方夜谭。”

  与之对比,昭信尝试LED行业,“绝不是拍脑袋的决策”。争取上游产业,精耕数年潜心研发,正是梁凤仪带领昭信成功转型的秘诀。

  “梁总万岁”

  “只要你是人才,昭信就给你平台。”这是梁凤仪的人才理念。

  梁凤仪说,要企业留人,也要产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要研究目前的80后、90后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调整企业的条件,同时要注重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企业讲和谐的关键是不能拖欠员工工资。”20多年来,昭信从未拖欠过员工工资,其员工流失率只有8%-10%。

  作为昭信的带头人,梁凤仪却不喜欢搞特殊。她怀孕那一年,正赶上玩具厂刚上马不久的关键时刻。“我常挺着大肚子与管理人员一起去装货,还直接从车上跳下来,有一个男业务员指着我说,你竟然有胆量跳下来!我后来想想都害怕,要是孩子从里面跳出来怎么办!”

  生完孩子,员工们开玩笑说,“梁厂你这个女儿好像穆桂英打仗一样打出来的。”当时,梁凤仪的工资也只有40多元,且带头推行计划生育。“我的一生一直都是奉献,我奉献给我的员工,奉献给我的企业。我自己占有的股份是一小点,但我养活了1万多人。我们企业赚的利润都按股份分红分给了我的老员工,他们说,‘我们比有一个儿子还好,你每年3月份就准时分钱给我们,我们的儿子还没有这么好。’有些老员工就干脆说梁总万岁。”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