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店长的手段越少越好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2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看了由联商网提供的《2012中国零售业店长薪资调查报告》,我觉得中国零售业选人用人管人的思路与方法,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企业当家人应该对此有足够的认识。过去三十年,拼的是当家人的胆识和胆量,未来三十年比的是一线员工的耐心和耐力。

  在723名被调查的店长中,尽管有23.5%的店长对跳槽说“NO”,但居然有40%的店长有跳槽的打算,有超过半数的店长认为现有的薪资制度“不合理”或“非常不合理”。店长的平均月薪仅为6499元,而外资控股零售企业的店长的平均月薪为8348元,高于平均月薪28.45%,位列平均月薪榜首,而店长的期望年薪为103326元,据此计算,实际薪酬低于期望薪酬32.49%。东部店长薪资与中西部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店长是连锁店的“种子”,如今,这些种子正在“变种”。在内心抱怨、人心思走的情况下,怎么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怎么能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培育敬业的服务团队,提供温馨的顾客服务,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如果新的竞争者不断拓展店铺,一旦能为这些“潜伏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那些优秀的店长资源自然会流失,而留下的店长有可能成为“维持现状”的第九类店长——问题型店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

  看了这些数据,我有如下几点感想:

  1.关注内在差异。新竞争者加入以后,普遍关注竞争对手的店面形象、商品、价格、服务、顾客等外在的东西。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总部的战略与支持,以及一线员工的状态。如上海的便利店,内外资主导品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本土品牌的地盘优势也岌岌可危,差异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外在的差异,其次是定位的差异,再次是管理的差异。本土便利店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大量使用“大妈级”店员,而外资则首先聘用大学生,有些企业的人事费用率曾高达14%。如果不注意修补和缩小内在的差异,任何转型与转变都难以见效。

  2.攘外必先安内。在调查中有些店长反映:“有些老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店长,不信任是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老板没有把零售当成一项事业来做,只不过是他们挣钱的工具。”企业当家人成功以后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努力与智慧,甚至把自己神化了,忘记了自己是谁,凌驾于普通员工之上,永不言错,永不言败,永不言退,永不言理,为了维护这种“圣人形象”,不惜浪费企业资材,而自己也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其实,没有什么值得炫耀,唯一值得我们炫耀的便是员工的满意和发自顾客内心的喜悦。

  3.绩效考核要务实。有五个搬运工一起搬圆桌,有人反映存在怠工现象,因此进行考核,先是考核工作一段时间后是否出汗,结果有人天生就不出汗,有人稍微动一动就出汗,不公平;于是考核搬动过程中的表情,结果有人演技很好,搬的时候龇牙咧嘴的,但就是没出力;最后干脆买来一套先进的机器,大家搬的时候每个人都戴一副手套,指尖有压力传感器,这样考核的人员看着先进的机器就知道大家是否用力了!眼下很多企业盲目追求量化管理,量化考核,殊不知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过度追求量化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往往超过获得的收益,因此需要谨慎对待。无论用什么思路去评价人,最关键是要实用,不能搞形式主义。企业利用管理工具和手段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绩效考核的工具大多来自西方,企业在运用过程中,往往没有掌握要义,只是学到了形式和表面的东西,如繁琐的表格、员工上班签到等,只会搞得员工怨声载道。绩效考评不管采取何种指标与方法:一要符合规定动作;二要符合组织目标。在做到这两个符合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简单化和低成本。

  店长不仅是“企业人”更是“社会人”,店长的成长与发展也是企业的一大成就。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当店长做得好的时候,要表达我们的开心与奖励。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店长就会更开心,这样的店长将充满激情,更努力地工作。对待店长的手段越多,我们离店长的距离就越遥远。这样的企业从长远来说是没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