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边缘的零售 | ||||||
| 作者:慕献军 李姗姗;出处:《店长》2012年12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店长》杂志2012中国零售业店长薪资调查报告出炉了,掩卷长叹,忧思万千,零售业的社会地位依旧尴尬,零售从业人员的社会处境依然不公,零售业核心骨干的社会待遇还有待于重视。从业于斯,徒唤奈何。 零售业社会地位的再认知 零售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GDP的测算方式可见一斑。在整个国民经济测算公式中,官方一致认为零售对GDP的贡献超过50%。商业零售对社会零售总额的贡献基本达到了35%。零售行业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力由此可以想见。换句话说,社会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零售行业做了不小的贡献。在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下行时期的时候,零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尤其重要。按照上述比例测算,整个国家GDP保持8%的增速,那么零售的贡献将达到1%。 零售行业的从业人员对零售业发展的贡献也可以由此推断,正是有了零售行业从业人员的辛勤工作,才有对社会如此大的贡献。作为传统行业,按照官方的统计,到2008年底,其已经吸纳了超过2000万的从业人员。如果避免统计口径中的行业分类的粗糙,相当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实际的零售行业从事零售服务,这个数字可能还要大。 无论曾经的“士、农、工、商”,还是前期的“工、农、兵、学、商”,商业一直是一个独立的行业,社会分工给予了这个行业一个社会分类,经过多少革命,这个社会阶层一直稳定地存在于社会中,简单到不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包括商品在内的服务,保障社会商品渠道的畅通。 零售业的社会待遇现状 在本次调查中,一个店长的月薪为6499元,基本可以看出年度收入是在10万上下。这样的待遇在国内是不高的。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2011年国内白领工资水平为5000元/月,加上非本地补助金1800元,那么一个普通白领的月薪是6800元。相比店长,其付出和回报,需要的储备和投入是难以画上等号的,恐怕没有一个普通白领每天需要审核26份报表,检查10000平米场地的每一个角落、管理300名员工、接待10000名顾客、吞吐100万的商品,这样的工作和普通白领相比,待遇情况就略显不公了。 在国家政策给予上,我们可以查看过去几年的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情况,屈指可数的几个对零售有针对性的管理规定,以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规看,20个国家级的法律法规基本没有涉及到零售管理管控规定的内容。甚至可以上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真正针对零售的政策不会超过5个。面对对国民经济有巨大贡献的行业,没有法律法规的保护,行业就会变成“唐僧肉”,哪个都可以来一口,于是“参照”“借鉴”就成了行业的惯例,“人治”代替了“法制”,行业自身的发展成了脱缰的野马,没娘的孩子自然也就成了最后被关注的群体。 从社会关注程度上看,我们可以在百度输入一个关键词“零售从业人员”,你会发现百度根本没有收录这样的词条,连银行这样一个几百万人的群体都有收录,但是几千万人的零售从业队伍却没有,管窥之下,作为行业一员,内心很是不平,只能对这样的社会关注度感到悲哀。 社会待遇不公分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有两项很是揪心,一项是店长压力指数(3.3)高于幸福指数(2.8),另一项是39%的店长打算跳槽。单就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零售店长这个群体的现状。业内人员内心的不平静,不幸福,感觉不公平必然导致这一数据的产生,从业人士如此,行业状态就可想而知了。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对商业和商人就是排斥和轻视的,无论是“士、农、工、商”还是“工、农、学、兵、商”,都是对轻商的写照。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发达的国家,没有经历工业文明的洗礼,对工业派生出来的商业文明的接受程度自然是要打折扣的,所以不关心不关注商业也就情有可原了。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导致行业不受重视。和其他比如IT这个精英行业相比,商业从业的门槛似乎就低了很多,小区门口的小商贩也可以叫做商人,投资几万元就是一个便利店的老板,本科以上学历的店长占比连30%都不到,加上由于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人员招聘成为行业发展瓶颈,于是不加筛选各种人员都可以进入到行业内。加之有72%的企业为民营控股企业,这导致进入行业的人员更加鱼龙混杂。社会对行业的认知和认识就戴了有色的眼镜。 行业管理缺乏科学性。零售行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改革开放对商业零售的影响力非业内人士无法感知,现代零售进入国内20年,先进的运行设备和管理方法让国人一下从贸易货栈进化到大型卖场,消费的革命让消费者猛然绅士了起来。但是商业零售的学科建设却严重滞后,教育部的专业目录里到目前依然没有零售管理的专业,所以各种培训就钻了空子。学科没有标准,依据科学管理的政府就无所适从了,于是商业规划无序、行业管理无章、人员管理无据的现状就产生了。 涵养基层管理的重要性 店长作为零售行业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实践中对店长的管理素养和管理储备的要求超过了以往工业社会中车间主任的要求。 普适的店长行为准则看来,店长每日的作业流程里,首先要查看营运报表26份,要看明白这些报表,没有几年功夫是做不到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有51%的店长从业时间超过9年,就是有力的证明。其次就是要有班前会,普适的惯例方法是店长负责制,驾驭一个8000平米的卖场,就需要对300余人进行管理,这里就要考察一个店长的科学管理水平了,制度的执行和创新、监督的保证和运行,从哪里看都像是在管理着一个作战部队。再次就是要巡视卖场,对几万个单品做到管理和管控,普适的惯例方法是单品管理,按照行业陈列原则,8000平米的卖场基本可以容纳25000个动销商品,从下单到售卖出场,整个管理都需要关注,庞大的商品群族的管理,稍一放松就会造成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商品使用事故等。 可以看出,打造一个合格店长需要环境的培养和自身的储备以及自己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集约作战,科学管理是店长必备的素养,相比社会其他行业,店长的要求不可谓低,但是行业待遇却又让人唏嘘不已,所以哪里来的幸福感?于是众多店长不安本职,40%的离职率和1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似乎有点矛盾,但是事实上店长一直在行业内行走,只是出了东家进西家,按照调查数据“46%的店长认为‘薪酬竞争力’或者‘晋升的可能性’对自己最重要”,店长更多是在考虑自身的发展,因此提高整个行业在社会的影响力才是最重要的。 要求高,待遇低,压力大,是典型的零售店长岗位描述,这个群体代表着整个行业的水平,这个群体反应出的就是整个行业的写照,但是社会对于这个群体的关注和关照却没有和他们的要求相符。中国商业的发展和提高需要有中坚力量对行业进行改造和推动,涵养好这个群体,对行业的科学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有着莫大的帮助。 善待店长群体,善待零售业,善待商业就是善待中国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