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态的演进与提升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3年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从国际零售业的发展来看,零售业态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专业取向,如各种类型的专业店、专卖店,以专业商品与专业服务吸引消费者;另一类是综合取向,如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两类零售店的销售额各占50%左右,可见,专业与综合,在零售市场处于平分秋色的状态。

  零售的生命力在于适时应变。推动零售业变革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要素,主要是消费需求与社会环境,如健康导向、便利导向、品位导向等需求方面的因素,以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另一类是保障要素,上述要素的变化必然要求零售业随之采取应变对策,营销策略的改变导致零售业态的新发展,如业态替代、模式创新、组织变革、技术更新等。上述两类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零售业的不断演变与发展。

  零售业发展的内部动因主要表现为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

  (1)业态创新:组合、分化、再组合。百货公司出现以前的一切商店,其实都是专业店,百货公司是对传统专业店的组合。百货公司之后出现了现代专业店,这是一种分化。超市以后分化出专业超市、便利店等。百货与超市相结合出现了大型综合超市、折扣店等。所有这些业态与其他服务业态相结合组成了购物中心。商业出现了多业态交叉发展、和谐共存的格局,其结果是:没有任何一种业态可以独占独大。

  (2)技术创新: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起源于战争年代的后勤管理技术演变成为物流技术,这一技术与以电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现代商业的两大核心技术。现代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商业的现代化水平和营运质量,从而使古老的商业成为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

  (3)组织创新:连锁经营的发展。连锁经营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组织模式与运作方式,追求规模经济和市场份额成为商业经营的基本目标,从而导致跨地区与国际化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本土化与属地化问题。连锁经营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特定业态的规模化经营,其成败取决于经营定位、经营规模与营运效率。因此,战略规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业态定位、跨区发展与财务战略等。

  零售业发展的外部动因是:竞争、成本与顾客。

  (1)竞争:零售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零售业的竞争主要可以分为替代性竞争、同业竞争与渠道竞争三大类。所谓“替代性竞争”,主要是指现代的或新的业态替代传统的或老的业态,在这种竞争中往往是新的业态占优势地位,但是,传统业态由于延续时间长,对日常消费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传统业态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零售业的替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超市替代集市就可能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集市并不会因为超市的发展而在一夜之间消失。任何一种业态的产生、发展与消亡总是与其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了解商业的社会背景对洞察商业的发展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类是“同业竞争”,即同类业态的不同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不同业态的竞争结构不同,各种业态中的企业所受到的同业竞争程度也不一样。例如,超市的同业竞争集中在大型超市,因为大型超市是外资竞争的焦点,但便利店由于外资没有大规模进入,同业竞争主要是内资企业之间的规模之争。在经营业态的发展从快速成长期过渡到稳定成长期以后,同业竞争会比替代性竞争更激烈。替代性竞争的关键是业态本身的优势,而同业竞争的关键是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三类是“渠道竞争”,即渠道内不同合作者之间的竞争。例如零供关系,主要是合作关系,但也存在竞争关系,如零售企业采取CDM或OEM方式发展自有品牌商品以后,会将原本由供应商生产且销售量较大的商品,实施定牌生产,这就会与生产同类产品的供应商构成一种竞争关系。类似的渠道竞争也会来自供应商,如供应商通过开辟网上销售业务来扩大经营规模。

  (2)成本:成本对现代零售业发展变化的影响是显著的,例如超市最初就是以“价格突破者”的形象出现的,因为成本低,所以价格廉。零售引入“一站式购物”理念以后,店铺面积扩大了,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店铺向城市外围转移而远离居住区,于是就出现了“免费班车”。如今,传统零售业态又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成本压力,店铺租金与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涨。如何化解成本压力?电子商务与网络零售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3)消费者:零售业既是一个稳定成长的行业,又是一个变化频繁的行业。这主要是因为零售业直接面对消费者,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不确定性决定了零售行业必须“随需应变”。从事这一行业,必须及时把握各种变化因素,了解行业的发展变化规律,与时代互动,与社会互动,与消费互动,与顾客互动,与员工互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以变应变,才能确保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零售业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影响是消费者,消费者才是市场的最终裁判。

  从我国目前的零售环境与业态趋势来分析,以下四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综合超市:分化瓦解。低毛利、大众化的大型综合超市,在市中心密集布点,越来越难以承受高租金的压力。以上海为例,我们在180多家大型综合超市的地理分布中以3.5公里为半径筛选出了7个店铺布局密集的商圈,最少的有5个卖场(郊区),最多的有17个卖场(市区)。市中心的大卖场有三条出路:一是被淘汰,二是转移到外围,三是转型发展,但必须提升业绩。

  第二,传统百货:淘汰转型。在市中心,规模较小(如1万平方米以下)的百货公司,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百货购物场所越来越向交通便捷、人流集中的区域集中化发展,百货购物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化趋势。位于市中心的小型的传统百货难以迎合娱乐化购物需求,就难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可以转型为其他业态。

  第三,生活百货:精耕细作。我国当前的零售业,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超市卖场所提供的商品,虽然品种越来越多,但每一类商品的深度不够,品项不全,缺乏质感。而转型以后的超市生活馆,除了几十元一个的苹果之类的商品外,似乎也没有特别能吸引眼球的亮点。二是百货商店有点像“吸食鸦片”的人,只能靠节日促销来拉动销售,消费者对商品性价比越来越失望。百货公司从1852年创办那一天开始就提倡“不二价”,但我国某些百货公司如今仍然处于“前百货时代”,其他业态包括家电专业店、数码城、家居装潢城等,都是违法经营与忽悠消费者的“高地”,在这些商店中,连要一张合格的“发票”都是一种奢望。所以,无论是超市卖场还是百货商店,都需要深耕细作,根据消费者购买的关联性提炼出若干条商品线,实现“混搭”以后,增加商品线中的商品项目。

  第四,便利业态:服务主导。从三个方面开拓增值服务。我国便利店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三个方向开拓增值服务项目:一是生活便利服务,既包括传统的便民服务项目,如代收公用事业费,更包括现代的便利服务项目,如代理金融保险业务、快递业务、跨界代购业务、网购代理等。二是中食餐饮服务,便利店提供“中食餐饮”(居家餐饮属于“内食”,酒店餐饮属于“外食”),包括早餐、中餐、夜餐,以及居家养老的餐饮服务。如果便利店与老年人服务项目相结合将会衍生出一个很大的市场。三是供应链服务,可以把便利店作为供应商推广新品与开展新品市场调查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外有些便利店一半的收入来源于这一途径,是值得深度开发的一个新项目。便利店的发展,需要通过优质的前台服务,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开拓增值服务是业务发展方向;需要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支撑跨界营销;实现盈利的基本出路是要在完善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许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