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百货:能被消费者接受吗?】 | ||||||
| 作者:李骏阳;出处:《店长》2013年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最近有专家发现海外如台湾,生活广场很受特定消费群的亲睐。其业态概念模糊,电脑、杂货、百货、药品、热门商品等都放在一起,营业面积约1500平方米。有面向学生、中青年的,也有以妇女为主的业态生活百货,包括化妆品,服装、袜子等。品类模糊,品项细化,产品有深度,选择性强,往往是最好卖的东西放在一起。营业面积大大缩小,但顾客感受大大提高。周转高,效率高。 思考 1、百货生活馆到底是一种什么业态?其目标顾客群主要是哪一类人群?满足他们那些需求?商品构成怎么样? 2、百货生活馆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生活馆如何定位?具体如何操作、 我国消费者越来越细分,能否参照欧美“价格趋向”、“便利取向”、“生活取向”、“时尚取向”等类型来创造新的业态? 3、生活馆与网上购物能否有机结合? 零售业的新业态 文/李骏阳 这种业态创新的特点首先在于品类的重新组合。比如把食品、电脑产品、药品、文具、化妆品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活百货,以适应青少年顾客为主的消费者;把化妆品、妇女的内衣裤袜、食品、小百货、药品、文化用品等放在一起形成一种以中青年妇女为主要目标顾客的生活百货。 生活百货不是按常规的百货店或超市的品类进行组合的,它打破了传统专业店的商品大类,把传统观念认为没有关联的品类放在一起经营,从而创新业态。生活百货是现在台湾地区非常热门的业态,它们没有一个严格的品类规定,有以妇女为目标顾客的生活百货,有以青少年为目标顾客的生活百货,共同特点是目标顾客明确,品类服从目标顾客需要。台北市的“金兴发”生活百货目前是该城市最受欢迎的生活百货,在台北有8家连锁店,每家店面积在1000多平米,在当地家喻户晓,商店里顾客盈门,人气十足。 生活百货业态的创新也是百货业和超市业的一个结合,号称百货,但以超市形式经营,购物环境与超市完全一样,比传统百货在选购上更贴近顾客需求,也可以说是百货超市。 生活百货业态的兴起使我们对百货业有一个重新的思考,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已经淘汰了中小型百货店,流行观念认为中型百货缺乏竞争力,品类不全,也缺乏商品线的深度。但是现在生活百货以中型百货商店的容量进行品类组合的创新,它把目标顾客购买频率最高的品类进行组合,从而也突破了商店所谓的“二八法则”,所有商品都是周转率高的商品,可以使单位面积创造出更高的销售额,大大提高坪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型百货比大型百货更有效率优势。 生活百货实现业态融合也符合零售业态的另一种理论,即“正反合理论”,它是说两种互相竞争的业态会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最后融合为一种新的业态。 生活百货给我们对于今后的零售业态创新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未来的零售业态创新要发挥想象力,可以把以前认为不相关的品类放在一起形成新的业态组合。只要这种新组合的业态能够吸引特定的顾客群。 其次,同一种业态并不只有一种固定模式,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就像生活百货有以中青年妇女为对象的,有以青少年为对象的,有以家庭主妇为对象的。 第三,一种业态的经营范围是可变的,品类边界可以不明确,只要有需求,就可以把不相干的品类拉进来,变成一种新的组合。 第四,创新业态的体量以中小型商店为主,上海的零售业在单店面积规模上已经走到尽头了,大百货商店、大型综合超市越造越大,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如选址、费用控制、坪效等等。现在中小型商店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又出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