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乐福新掌门人的首场秀
作者:赵向阳;出处:《店长》2013年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13年1月10,在哈尔滨召开的家乐福中国区媒体见面会上,家乐福中国区CEO唐嘉年用一句中国的古话作为开场白。作为中国家乐福的新掌门人,唐嘉年来华已经十个月了。在这段时间内,唐嘉年行事低调,很少有媒体捕捉到他的踪迹。而现在,他站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是受邀前来参加家乐福中国区年会的数十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

  这是唐嘉年首次在全国媒体面前亮相。这意味着,他已经做好准备向媒体坦露家乐福未来的计划;或者说,家乐福这个审批程序冗长的商业机器已经安排好他对外界说点什么。

  唐嘉年的中文显然要比他的前任罗国伟好一些。与罗国伟一样,唐嘉年具有法国人的高鼻梁和深邃的眼睛,不过他要比罗国伟显得更硬朗一点(罗国伟更像是一个气质忧郁的摇滚歌手)。

  “我已经把全家都搬到了中国,我在努力学习中文,希望以后我们可以用中文交流。”唐嘉年表示。

  尽管2012年是零售业寒冬,2013年的市场局势也充满不确定性。但唐嘉年表示,家乐福在中国平均每年开出20家左右门店的计划不变。我认为,唐嘉年这样讲一是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二是对之前业界传言家乐福中国业务将要出售的一个回应。

  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演讲中,唐嘉年谈到了家乐福未来要做的一揽子事情。其中包括,扩大蔬果茂(中国)业务,将中国农产品出口到欧洲;加大对中小供应商的扶持;与银行对接,给中小供应商进行授信,加速中小供应商的现金回流等。

  可以看出,唐嘉年提出的很多计划在罗国伟时代已经推出了。这说明,唐嘉年基本上维持了罗国伟时代的一些施政策略。

  “家乐福在中国与很多区域零售商合资经营,中方股东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家乐福不仅是法国的,更是中国的。”唐嘉年再次强调家乐福中国的“本土属性”。这么多年以来,受到中法关系、零供矛盾、食品安全、价签危机等公关事件的影响,家乐福上下对中国老百姓的公共情绪非常重视,因此,时刻提醒家乐福的中国属性。

  晚宴的时候,我被安排坐在唐嘉年对面。面对这一桌中西合璧的丰盛晚餐,我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尽管唐嘉年已经习惯使用筷子,但他真正青睐的还是那些来自家乡的菜品,比如法式焗蜗牛、黑牛柳鹅肝等。

  在觥筹交错的晚宴上,不适宜拉开架势进行采访。但我不愿放弃这样一个提问的机会,我试探性的提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来中国这些日子,你在忙些什么?

  这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问题,可以谈公事,也可以谈私事,几近于拉家常。唐嘉年回答也非常到位:“主要在忙三件事。一是,门店的拓展。既要保持门店开展速度,又要保证门店的开店质量;二是,团队建设和招聘以及培训;三是,我们制定了利润分享计划。每个门店制定一个业绩指标,超过指标的部分我们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分享给一线员工。”

  唐嘉年的回答有其例行公事的一面,同时也传递了一些信息。乍听起来,他忙的这三件事平淡无奇,或者说只是外交辞令。但联系到家乐福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和他刚上任这一背景,他还是说出了心里话。

  首先,关心门店拓展的质量和速度。这说明家乐福集团对中国市场的要求不变。对CEO而言,保证业绩增长是底线。

  其次,关心员工招聘和培训。这说明,CEO刚刚上任,他需要一个全新全意支持他,为他负责的高管团队。家乐福中国区高层队伍的洗牌和调整也在所难免。

  最后,制定员工分享计划。这说明,家乐福高层已经意识到,家乐福门店基层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已经大大不如当年效益最好的时候了,而建立这样一个利润分享机制有助于重塑一线员工的战斗力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