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流”而“不通”的怪圈 | ||||||
| 作者:慕献军 李姗姗;出处:《店长》2013年3月号 总第34期 | ||||||
|
||||||
|
“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说起来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是事实上,这个大利社会的若干规定出台以后,效果却不是很好,笔者曾经为所服务的企业建设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切身感受过这种“流”而“不通”的尴尬。 社会的需求 鲜活农产品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社会性的需求,无论产地还是渠道还是终端都有很强烈的需求。 产地农业升级。笔者在超市公司所设立的基地工作过三个月的时间,与当地政府有过较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当地是山西比较早的对农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管理的县份,“寿绿”牌茴子白是入主08奥运和上海世博会的大田菜,得益于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所以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不遗余力,对于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迫切的需求。他们很明白,十几年下来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受制于目前的流通体系,反过来,又制约着现有产业的提升改造。目前仅仅一个镇就有近10万平米的日光温室项目待运行,但是又顾虑到产品的销售和流通被迫暂缓启动。 终端服务提升。我所服务的公司目前有6家10000平米以上的卖场,生鲜部门的门店销售占比是25%,相对的员工占比却高出25%,而整个超市的店面投资总额中的75%用于生鲜设施设备的投入。但是由于店面成本以及人力资源结构的问题,在超市,生鲜部门的人力资源结构是最薄弱的。于是在经营模式上看,采用联营手段的为多。在建立基地直采后,对生鲜部门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从招聘、待遇、技术、设备使用,维护等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服务质量随之提高。 流而不通的怪相根源 产地、环节、终端三者博弈,为市场提供鲜活农产品,但是近十年的时间这个体系一直难以成型,社会认为是输在“最后一公里”。 体制的制约:体制的块状管理是导致最后一公里成为结症所在的核心原因。我们的实践体会感受是,由于整个社会管理的块状管理结构,导致政府倡导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打折扣。比如说城市食品管理体系和产地食品管理体系之间的脱节,税费免除政策和执行部门执行之间的脱节,产地生产标准和销售标准之间的脱节,田间检验检疫和销售场所检验检疫之间的脱节,生产环节的控制和销售环节控制之间的脱节,这些环节上的脱节导致销售终端压力大于生产环节,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销售终端的积极性,造成了体系建设上的认为环节的增加,背离了国家政策的制定初衷。 农产品的产品特点: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储存、检验、检疫、售卖方式等有其特别的要求,与其他的成品商品不同。他们必须借助很多的设施设备才可以保证商品的品质和安全。这个就要求整个体系建设必须工业化、系统化、市场化、标准化,但是就目前看,能够胜任如此精细化管理的机构尚未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集中在两个终端——一个是生产环节一个是销售环节,这样看来,专业的流通体系在没有专业人才支持下终究无法建立科学有效的体系。 终端布局的硬性要求:我所服务的公司目前有6家万平米超市卖场,年销售鲜活农产品总额1.8亿元上下,这个销售总额仅仅占到太原市鲜活农产品销售的2%上下,根本无法满足整个市场对鲜活产品的需求,就算把这样的业态全部加起来测算,也只能满足整个市场需求的20%。换句话说,就是有80%的需求需要通过马路市场和专业市场来满足,而这些不能纳入体系的市场份额,正是需要管理和建设的部分。于是建设设备齐全人员专业检测到位的终端就成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保证了。 破题 建立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更需要导向、监管和控管,社会的责任不能由某个集团或者企业去担负。 公司素质的提高。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被认为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起始端模式。但是,政策意识差、管理水平低、设备驾驭弱等问题确实是制约公司与终端协作的主要因素。所以,公司素质素养的提高就成了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提高公司综合素质,使得公司可以与终端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担负起产地始发地公司应该承担的责任,建设起完善的初始管理手续,从商品管理,到安全管理,全系列的管理责任,是建立这个体系的首要问题。 监管部门的“一盘棋意识”的培养。产地生产与终端销售各自执行自己的标准作业的现状需要尽快改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观念需要尽快提倡并建立。三十年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成品管理上基本建立起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理念,但是在农产品的生产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上,这个理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鉴于此,才有激素鸡、瘦肉猪等产品的出现。所以,建立监管一盘棋的体制和政策,才是建立这个体系的基础所在。 社会对终端的支持。体系建设重在终端,终端为王的理论在这个体系建设中也不为过时。有需求,有保障,只是满足市场最关键的环节就在于破除一个包括马路市场在内的多环节无监管的习惯性消费,建设一个全方位覆盖广的体系终端,是保证体系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