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店商和电商的对立与统一 | ||||||
| 作者:倪敏;出处:《店长》2013年3月号 总第34期 | ||||||
|
||||||
|
这里且以“店商”指代实体和传统零售,因为其主体就是一家一家的店铺和门店。 自从电商崛起,传统零售人一直以来更多呈现的是“狼来了”的心态,就像此前本土零售看到外资零售进入中国时的反应。而且,谈起电商时,往往是一种对立的情绪,仿佛大敌临前,人人自危。不久前,王健林还在电视上和马云“约赌”,双方约定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整个零售市场的份额占到50%,王健林将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则是马云给王健林一个亿。这似乎更是制造出店商与电商剑拔弩张的场面。 没错,电商份额是在不断增加,增速也大大超越了电商。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当前网上零售与传统零售增速差距,已由2010年的4.7倍扩大到2012年的5.4倍。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万亿,达到了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预计2013年,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有望达到18155亿元。 没错,店商是在不断受到冲击,甚至某些传统零售渠道进入亏损乃至频临绝迹。复星集团CEO梁信军日前在其公司内部讲话中就提到,2012年注定被写入将来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因为过去一年互联网对大的行业产生影响。“比如电器行业,去年整个电器的销售是增长的,然而实体电器连锁业是下降的,出现大幅度的亏损,这种亏损并不是一次性的,它可能随着未来关店数的增加持续亏损。再看百货业,去年百货的销售额是上升的,但是百货实地连锁店的增长几乎是零。还有服装和运动行业,也是类似的情况。 ” 的确,店商和电商是一对矛盾,但并没有这么对立,现在的“对立”已经带有戏剧性,譬如话剧《雷雨》,其中戏剧冲突确实存在于现实中,但剧本中把它集中强化了,这样更容易表达和扩散,同理,电商和电商的充分对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家的警觉和媒体的传播,才显得有张力。但是,这并非事实的全部,要知道,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是共生不是对抗 回顾唯物辩证法,我们知道,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但斗争不代表一定要对抗,传统零售企业不是已经纷纷涉足电商了么,既已进入,又来对抗,如何得了?而且,矛盾的同一性告诉我们,双方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相互渗透。 电商兴起,一方面分流了店商的销售,但另一方面,也帮助增大了整个零售的销售规模。好比说,如果没有电商,店商的销售能做到60,那么现在“店商加电商”合起来就能做到70。这还是在两者没有和谐统一的状况下,如果两者能友好相处与协同,共同销售做到80甚至90,也极有可能。新渠道的出现,也是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能够激发顾客的消费潜力,并更好地服务顾客,这其实是一件喜事,值得摆宴庆祝才对。 早年,外资零售尤其是外资大卖场进入中国,本土超市一度江河日下,但是到了2012年,外资零售增速已经开始放缓,并不时传出关店的消息,甚至有外资零售企业退出中国,与此同时,本土零售在经营管理水平上开始赶上外资零售,不少本土零售企业的扩张步伐和业绩增速也反超了外资。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本土零售与外资零售应该会处于等量齐观的状态,新的外资零售企业也会进军中国,中外零售进入相对的平衡。 参照之下,店商和电商也终将会进入相对的平衡。再说,即使电商的份额占到50%,又如何,不就是势均力敌吗?何况,这“50%”又不是属于纯电商,还不定有多少是传统零售企业贡献的呢。 电商也需要实体 做电商,尤其是做电商平台的人,现在说起自家行业的势头来颇有得意感,但真要没了店商,也定不好过。共生,意味着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 电商的优势,在经营和消费方式方面带来变革,给顾客以新的体验和价值获得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税收问题,电商的规模越大,全面征税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征税,电商的整体成本和优势也会大打折扣。假如说明年,店商都死了,国家丧失原先店商的税收,那么我想可能明年电商行业就会全面开征税收。 事实上,电商不仅需要实体的支持,相互合作,电商本身也在尝试自己开设实体,淘宝不是推出过“淘一站”么,不就说明淘宝意识到对实体的需要么?没做成是另一回事,主要原因可能是方式不对,也可能是时机不对,也可能是能力不够。 最近有消息称,美国搜索巨头谷歌公司拟进军实体零售产业,2013年底前将在美国地区开设自己的首批零售店。因为谷歌目前正在大力推动诸如Google TV、Google Glasses、Chromebooks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从苹果公司的经验上知道,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够亲身试用这类产品,往往购买的几率更大。而此前,微软就已经基于相同的原因开设了自己的零售店,并通过这些店铺大力销售旗下Surface平板电脑和其他产品。 实体店铺的存在,不仅能提供实地体验,也是向更多消费者更好地宣传自己产品的渠道,并且,能更好地帮助消费者解决在商品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 抱团更能成就未来 电商与店商现在主要的冲突是在商品上,同类或同一款的商品网上价格更便宜?但是,随着电商行业本身的成熟,品牌渠道的整合完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在完美方案出来之前,当前主要的解决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线上下上价格和活动同步,消费者自行选择,同时线上销售能够覆盖到没有实体店铺的区域;二是线下与线下错开定位,比如线上销售专属款型、试销新款,比如线下中低端定位,线上则是高端定位。 虽然商品上一时难以“抱团”,但服务上可以,尤其是售后服务,无论是在店商买的,还是在电商买的,都可以到同一个地方去享受售后服务。 此外,电商和店商当下容易共享的是“物流”。别看报道上看似马云与店商对立,实际上,他已经和实体深度合作了。今年1月下旬,阿里巴巴内部人士确认,阿里集团已与银泰、复星、富春、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顺丰,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达成战略共识,将投资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络,让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内送货必达。次项目初期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 由阿里巴巴集团牵头,马云拟担任董事长,银泰集团董事长沈国军拟出任CEO。 马云所在的阿里和沈国军所在的银泰不就分别是电商和店商的代表之一吗?这不已经开始统一了吗? 此外,“电商”京东日前宣布完成新一轮约7亿美元的普通股股权融资,有分析称,2012年是京东的关键期,要么上市,要么“轮回”。同时,“店商”苏宁,也在继续发力电商,苏宁今年将从组织架构、年度计划、经营策略、人员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做强做大苏宁易购。 马云和沈国军都是浙商,浙商自来善于抱团,而且他们的合作前提和前景也确实可期。京东刘强东和苏宁张近东都是苏商,但从企业结构和现状看,合作前提没有马云他们那么好,抱团的可能性也极低,但是仍然不妨设想,如果张近东和刘强东也(曾)抱团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