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顾客爱上店铺(八)
作者:和田谦二;出处:《店长》2013年4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东急手创馆的最大特色——商品品种极其丰富,是以彻底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是他们的经营指导思想。作者认为,零售业重新崛起的诀窍就隐藏在东急手创馆当中。对于零售行业来说,现在只有通过验证东急手创馆的做法,才能看到21世纪零售业前景和应该走的路。

  秘密15 时刻记住“这里是我的卖场”

  要将员工的意见反映到各自的卖场中,就必须授予各个员工现场采购等权限,使之对商品负起责任。

  因为是根据顾客接待获得的需求信息自行采购商品,所以当然会认为“此商品的责任者是自己”。将商品采购权授予销售员的效果就在于此。

  下决心授予权限

  可以说,东急手创馆在这一点上也发挥着自己的独特性。摆满卖场的数量庞大的商品都是由员工自发提案的,反映了该员工的价值观。

  可以说正是表现个人价值观的、有个性的商品选备才能开拓需求。提不出独特的建议,就打造不了顾客想要再来的卖场。

  对员工的要求,除了要有自我价值观外,还需要有正确把握消费者需求的“眼光”。

  聆听顾客的期望,追赶时刻变化的商品需求,其实难度是相当高的。我觉得要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做到这一点,毅然决然地授予其权限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各个员工都具有“此商品的责任者是自己”的意识的话,卖场就会发生变化。

  接到来自顾客“我因为这样的事正在为难……”的咨询,于是奔走于制造商和批发商之间,拼命寻找能够解决该问题的商品。这样采购的商品也会受到因同样问题为难的顾客的支持,因此不会有大量剩余库存。还有,只要注意观察自己负责的卖场,掌握适当的库存量,就不会陷于库存过多的窘况。

  不要追赶“卖点”

  不是由“专业的采购担当者”进行采购,也不是根据制造商及批发商的意见来考虑商品选备,而是把权限授予各个员工,委托他们进行采购,这是多么合理的事。

  在零售行业,很多地方都有类似“这种商品很畅销”的说法。甚至行业报纸上也充斥着解说卖点的报道。不过,不要偏信于这样的卖点信息,在卖场聆听到的顾客心声、在商场见到的顾客行动难道不是更为重要的信息吗?

  按照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报纸上看到的信息来决定选备的商品也许更轻松些。另一方面,在商品充足的当今时代,像顾客会问“有没有这种商品”的东西,大多都是很难买到的。

  从做买卖的常识来说,比起寻找商品、联系制造商以及批发商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是用一句“本店不经营”予以拒绝,卖场里只摆上畅销商品的效率比较高。

  但是,为难的顾客也许在各家店都会被以“本店不经营”拒绝。所以当顾客把期望带到卖场时正是机会。为了抓住这个机会,必须竭尽全力。

  提高销售现场员工的“感知度”

  在东急手创馆,员工会被提问“从顾客那里感知到了什么”。因为如果通过与顾客的交谈,抓住以前尚未显现的隐性需求,就能够向顾客提供富有特色的提案。

  这种对于市场需求的“感知度”并不是通过上级指示而掌握的。更何况仅仅完成由操作规程中规定的工作是不能发现市场需求的。

  要让员工亲自判断并实行,就必须授予权限,使其负有责任感。

  如果从事零售的员工都拥有“个体老板”的气魄,那么离建成“畅销卖场”又前进了一大步。

  秘密16 寻找肥皂不会滑出的肥皂盒

  前面说过,为了发挥员工的个性,授予权限是很重要的。被授予权限的店员,大概在被激发出干劲与责任感的同时,也受到很大压力。这是因为自己提出的方案将经常受到考验。

  “如果是东急手创馆,就一定会主动进货的”

  还是我进东急手创馆刚两三年时的事,当时我负责卫浴用品卖场。有一次,我注意到有一位50多岁的女性顾客每天都会在肥皂盒货架处看一下。这位顾客每天来店稍微浏览一下肥皂盒货架就出店了。从不向店员询问些什么,却总是稍微触摸一下货架上的商品。

  根据经验知道,对这样的顾客,我们也不宜主动上去搭话。因此我也只是一直关注着这位顾客。

  就这样,直到有一天有了说话的机会。当我问及肥皂盒的事情时,她说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肥皂迅速拿起、放回去时又不会滑出,深度和大小合适的肥皂盒”。

  据说她觉得“如果是东急手创馆,就一定会在哪一天主动进货的”,所以每天来看一下。我想无论如何要回报这位想着“如果是东急手创馆,就一定会……”的顾客期望。

  于是,我将店里所有的肥皂盒拿来,让一位与顾客同样身形的女员工做起实际取放肥皂的实验。

  略微深一些的肥皂盒,取肥皂时需要抓实了,有些难取,往往肥皂会嵌入指甲缝里。但稍浅些的盒子,用湿手放回时肥皂会滑出,往往需要用手按住它。

  甚至肥皂的大小、肥皂盒的大小都会影响使用时的顺手程度。经过实际试验,我们了解到顾客的期望是非常细腻的。

  结果所有供应商都没有符合顾客期望的商品,于是我们就请某个制造商专门用硅橡胶制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理想中的商品。

  请制造商将它商品化是由于考虑到“别的顾客一定也有同样的期望”。

  是好提案吗?

  我觉得肥皂盒这件事再次告诉我们商品的深奥之处。用“语言”、“数值”难以表达的东西,靠着“肌肤感觉”能够做出形状来。而且自己在向顾客提方案时,这种感觉会成为一种优势。

  对于被授权采购的员工,要求具有顾客提案的能力。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必须正确掌握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并且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精挑细选,要不然就不能成为有特色的提案。

  提方案时要从各个方面讨论商品。“是否具有适合向顾客提案的新价值?”“有没有特点?”“质量如何?”“是自己想用的商品吗?”

  当顾客对自己的商品选备没有或少反应时,就应该思考所提方案是否存在问题。要讨论“是不是方案太陈旧?”提出毫无新意的、老一套的方案并不能引起顾客兴趣。而且如果提案的商品不能帮到顾客,该提案本身就毫无意义。东急手创馆店员会不断地问自己,真的有信心把该商品推荐给顾客吗?并且当看到顾客没有什么反应时是相当沮丧的。

  提案有了好结果时的喜悦

  另一方面,不受既成观念的束缚,实现自我个性的商品选备是令人喜悦的事。如果像“尼泊尔手工编织帽”、“桧木浴室椅子”那种以前没有的商品陈列于卖场,吸引众多顾客购买的话,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事。即使没有大获成功,但如能获得一部分顾客支持,作为“固定商品”陈列于卖场,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对于在零售业工作的人来说,自己提出方案是件很值得去做的事。因为提出的是自己的主张,所以商品能卖出的话说明自己的主张得到了认可。

  “找到与自己的价值观毫无关系却卖得出的东西的劳动过程”与“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主张用商品选备的形态加以表现的劳动过程”相比,哪一个对于劳动者来说更快乐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我觉得在商品难卖的时代,为了提出自己的方案,有必要进行自我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