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店要围绕百姓的一日三餐做
作者:李勇和;出处:《店长》2013年6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永和是从熟食加工作坊发展到生鲜便利的。2002年,永和开出一家做烧鸡等熟食的店,2005年开出第二家店,从第二家就有了便利店的模型。2006年开了第三家,增加了蔬菜、生鲜等。

  我们从2005年逐渐从熟食到生鲜食品到日常用品,一直在做加法,满足了顾客的更多需求,单品数一度达到3000。但是目前我们的商品结构就是以肉、蛋、菜、果、大众主食、副食品,各种食品及快速消耗品为主。

  商品减法怎样做

  我们从3000个单品减到现在的1000余种,我们也是把门店分为ABC类。A就是200到300平方米的门店,这样的店有两家;100到200平方米的店是B类;C类店100平方米以下。

  C类店单品规定700个,B类900,A类1200到1500。日常消耗品比如蔬菜水果,毛利率20%,加上蔬菜是18%。

  我们是区县市场,一般100平方米的社区便利店经营常规商品大概日销两千到四千元,一个月大概在7万到15万元之间,但我们目前丰润区的27家店,月销售30万元以下的店很少,应该有五六家,其他都是在30万元以上。

  我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锅碗瓢盆,2008年以后,永和一件耐用品都不经营了,因为一把菜刀用得快也要三五年。所以永和货架上看不到耐用品,老百姓最需要的、离不开的就是一日三餐,目前我们的商品结构就是以肉、蛋、菜、果、大众主食、副食品,各种食品及快速消耗品为主。

  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应该说也是很痛苦的,从2005年到2008年很痛苦,都舍不得。撤商品就感觉在丢掉自己的钱,非常心疼。但阵痛后发现,做减法我们的盈利并没有降低。

  以酱油为例,在唐山比较畅销的品牌是海天,真迹,佳佳,厨帮等,我们经营了6个品牌,明显太多了。因为社区店的最大优势就是商品分类越简单越好,现在我们销售的酱油就是海天和真迹,生抽和老抽两种。所以不用给顾客考虑的时间,有的顾客在家炒菜,酱油没了就来买,不用5分钟。

  日本带回来的启发

  从日本回来后,我觉得做社区店应该去日本看一下。我发现2000平方米的店经营的非食品12到16种,其他全部是生鲜。常规商品谁都可以做,但是生鲜的深加工就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日本的生鲜店就是关系到深加工,它卖场周边全部是加工区,三面是加工区,一面是出入口,加工区就是围着这个卖场转,生命力非常强,也是在围绕着一日三餐,90%以上是生鲜。

  因为我们是做熟食作坊起步的,从2002年到现在加工一直没有丢,而且越做越大,从单一的熟食到大众主食。比如馒头,现在大概是用1.5吨面粉每天,我们只供给自己的门店销售,现在大概是一天销售一万多个馒头、花卷等主食,加在一起两吨多面粉。但是深加工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举个例子,一张家常饼卖一元,用二两面是0.3元,最后能卖到一元,就是有点电费,综合成本不会超过0.35元。所以,社区店一定要贴近老百姓一日三餐,深加工,不光经营生鲜,而且要自主加工,就是做老百姓放心的一日三餐,做老百姓放心的食品,自己加工肯定放心。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要成立快餐部门,便利店也要搞现场加工。一百多平方米的店搞现场加工卖生鲜,大家一提做生鲜,首先想到的就是损耗太大。所以说,未来社区店如何与大卖场竞争?我们做差异化经营,就要找准大卖场的软肋去攻。

  做精做专是出路

  所以说不一定商品越多越好,细琢磨一下该满足顾客什么需求?哪一块需求?这是企业定位问题,如果找不着这个,企业永远看着这个眼热,看着那个眼热,永远找不到自己,永远没有自信。所以,大家一定要盯着自己的区域市场做文章。

  社区店是最贴近老百姓的,一定要为社区的老百姓服务好,把社区老百姓服务好了后,企业自然更接地气,有没有生命力?肯定会有。记住一句话,不只做零售,还要做加工,还要围绕着老百姓吃做。

  (来源:中国商报·超市周刊 本文节选自第三届中国社区商业发展论坛唐山永和超市董事长李勇和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