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要卖的不是商品本身 | ||||||
| 作者:倪敏;出处:《店长》2013年7月号 总第34期 | ||||||
|
||||||
|
《营销管理》和它的作者科特勒都久负盛名,该书被称为营销界的“圣经”。此书的特色是全面、系统、精确地介绍了营销的方方面面,也介绍了一些方法,脉络清晰。如果把书里每个“知识点”画成一张思维导图的话,会更加一目了然,本书不仅涉及了营销本身,还涉及到了管理学、统计学、消费者行为学、传播学等。不过,这里想谈的是由科特勒的阐述启发而来的关于营销理念的思考。 书中,科特勒对营销的定义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价格、适当的信息沟通和促销手段,向适当的消费者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但是,营销的目的是什么呢?顾客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是某个商品,或某项服务吗?科特勒说,我们真正提供的是商品和服务背后的东西。比如,顾客购买电钻,不是需要电钻本身,要的是电钻钻出来的那个洞;比如,一盒好吃的饼干,我们最终满足的是吃以及吃完的身体和心理感受。 营销最终是要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商品就会带有灵魂,而有灵魂的东西总是更能长久地让人关注,甚至受它影响。科特勒说,一个伟大的公司必定是充满善意的公司,否则,它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所以,一个伟大的公司向世界营销的不是产品,而是价值观。我们去看可口可乐和星巴克的营销案例或者广告,会在里面看到某种文化和社会趋势的故事元素。 当商品与价值观结合到一起后,商品不再只是商品本身,它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在商品的性价比之上,又多了一个情感和精神因素的购买原因。当然,别的品牌也可以在他们的商品里注入同样的价值观,但是,首先,要看对方企业是否真正拥有这个价值观和社会理想,是否能否由内而外长期拥有,其次,也看时机以及营销的方式。如果你尽早地赋予商品灵魂,并不断运用创新的营销方式传达你的理念,当这种价值观与你的品牌名等同的时候,你的名字就代表了这种价值观。不仅商品,人也可以有这样的“品牌效应”,比如提到马丁·路德·金、马克思、林肯等,都会直接想到对应的价值指引。 对于零售企业和门店,甚至可以由此作为一种战略和商业模式的操作方式。例如,“为顾客提供更好的生活”可以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你所选择和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就要保证在这个价值观之下,并严格执行。如果某种商品,不能给顾客身体和心理上的良好体验,那就应该摒除。最后的结果是,顾客到你的门店和企业购物,则代表了某种价值观的体现,就像购买和拥有某种商品代表了支持与赞同某种理念一样。 科特勒对营销管理的定义是:营销管理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是通过选择目标市场、创造、交付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来获得顾客、挽留顾客和提升顾客的科学与艺术。也就是说,营销管理是对“观念”的营销和实践,如果说以前是以“制造与销售”为哲学,那么现在可以转变到以“顾客为中心”、“感觉与响应”为哲学!而产品和服务的变革是要不断提炼和升华我们的价值观,从而适应新的社会潮流趋势和人心所向。 再补充一句,这本书的结构化特征很突出,应是科特勒对营销系统思考的成果,而营销就是个系统的工程,所以这本书的特性和营销一样,全面而又相互联系,告诉我们要从我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出发系统地看待和管理营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