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相守
作者:倪乐;出处:《店长》2013年8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导读:本期将继续刊登7周年征文和祝福。征文活动第一名是倪乐的《七年相守》,第二名是于金宝的《店长与我在零售行业的最后两年》,第三名是王威的《那7年,我追过的店长》(已于7月刊刊登)

  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总免不了经常吃药。每次吃药之前,父亲总是很紧张地一边给我药一边念叨:“是药三分毒。”我也就比同龄的小孩子更早明白了一个道理——能给我带来好处的东西,如果用错了情景,同样能带来坏处。“治病”的药,用不好就变成了“致病”的药。

  脑子里的这根弦一直绷着,并且在工作中也给了我很好的思考路子,轻松帮助我摆脱了经验的束缚。

  第一次做水果主管的时候,有一次给葡萄订货,我要了很大一批,采购经理和理货员同事都认为要货太多,可是我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把这批货要下来。事情发展的结果是,后来其中的一半不得不作为次品超低价处理。同事们有的批评我是“头脑发热”,也有的是批评我“责任心”不够,这些我倒不在乎。我一直奇怪的一件事情是,我为什么在冷静和严肃的态度下,犯了一个事后看来自己都觉得很傻的错误,如果不把这种心里状态给找到的话,难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我有很多业余爱好,包括一些竞技运动,虽然水平不高,但也能学会一些道理:有的时候心态的变化,会导致动作变形,比如说足球运动中,特想进球以及特别害怕进不了球,都会导致人在面对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时,反而解决不了。我事后反思了好多年,把我当时的心理状态总结了好多遍,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刚接手的时候,我为了解决一个排面不丰满的问题,开始超销量要货,同事们有不赞成的,可是被我顶了下来。排面丰满了以后,我又发现一个问题,早上九点多,排面就完了,而且仓库里没有货。我就第二天又超销量要了一些货,就这样一直用“超销量要货+排面绝对随时丰满干净”的模式,干了个把月,水果区的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

  后来我所犯的错误也在于这个“模式”,我当时潜意识里陷入了一个简单的逻辑——就这么一直干下去,销售就可以永不停歇地上升。可一个类似于“大跃进”的实践,彻底击败了我。我的总结是,如果把我的这个模式比作是“药方”的话,一开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解决了我们当时货区不能在有销售的情况下随时保持最佳排面状态这个“病”,以至于不能充分挖掘销售的可能性。可是市场是一个客观的有限的存在,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当这个病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变成了浪费的“药方”了。所以,要出招,也要做到病除招停,不能以一种找到了“灵丹妙药”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后来很多同事问我工作经验的时候,我总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凌空开方的方式一定是会把同事给误导了的。

  这个总结到这里并没有完,我后来又想,我从小就懂得“是药三分毒”的道理,为什么还是会掉进这个陷阱里。如果我足够明智,同事的提醒足够让我冷静的话。是什么驱动我继续蛮干了一次呢?

  阅读和工作视野的加深,使我了解到我们身上的另外一些特点,对我认识这个问题有了帮助,现与大家分享。

  我们人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有所恐惧,且这种恐惧普遍存在(做事前占卜,或者请上帝保佑都是这种恐惧的表现)。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有些人希望找到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而有些人则是想通过磨练练出一套“独家秘笈”来,用以获得稳定的收益。而我,属于后者。这种潜意识里的推动力,就是让我跌入陷阱的推动力。我从刚接手货区时的“茫然失措”的痛苦中,刚刚树立了自信,自以为找到了法宝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如果轻易地否定掉它,无疑是让自己重新回到痛苦当中,回避痛苦的本能,驱使我在大家的劝说下,仍然犯下了错误!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一大批葡萄烂掉时的心情,有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的感悟!

  这些年在零售业换了好多地方,觉得自己犯过的错误,可能至今仍有不少人在犯。我呆过几个优秀的企业,发现大家都有这样的特点,工作认真,对顾客负责,对同事负责,对供应商负责,当然也少不了“总结成功的经验”,用以发扬光大!也出现过很多对固定“模式”的执着。其实,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但是成功一定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如果我们这些做超级市场的人,穿梭到几百年前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话,什么都做不成。有些方式之所以被我们运用并且获得成功,不是因为这些方式本身具备某种神秘的魔力,而是因为这些方式正好契合了历史的需求,并值得我们矢志不渝地坚持。

  另外一些悲剧的产生则更让人唏嘘感慨,我们认定了成功的“模式”,如果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的话,就有可能陷入另外一种猜疑,是不是对成功的“模式”执行得不彻底,员工们不努力造成的?各种规章制度与训斥就接踵而来,本来亲密的领导和团队之间的关系也就日趋紧张。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想把工作做好的本能,有的时候工作没做好,可能是我们的方向错了。

  毛泽东说过“怀疑一切”,还有“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沃尔顿说:“每天站在店门口想一想,顾客为什么到我的店里来”,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摆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愿望,摆脱他的方式并不是追寻或者坚持一种抽象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真正地每天和顾客接触,了解今天顾客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并为他们提供。

  我们走在路上,除了脑子里要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睁大眼睛,紧盯这车来车往的世界。

  我欣赏《士兵突击》里的一句台词,“没有一步登天,没有功德圆满,有的只是常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