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润何为?零售何去? | ||||||
| 作者:倪敏;出处:《店长》2013年9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华润总是不时爆出新的动作。8月9日,华润万家的母公司华润创业发布公告称,其与英国Tesco已签署谅解备忘录,利用各自的零售资源组建一家合资企业,共同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经营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等,华润创业与Tesco分别占股80%和20%。 虽然这次与常规的并购有所不同,但仍然体现出华润的并购基因。华润创业的母公司华润集团是一家老牌央企,其前身是1938年于香港成立的“联和行”。无论是集团还是旗下公司,华润有着一种志在天下的气势。 而从个例看中国零售全局,Tesco的“转变”并非孤案,李嘉诚旗下百佳超市的出售也是近日的焦点。Tesco、百佳等的“淡出”,或许只是零售业进一步整合的前奏。消费模式、零售经营模式的变化和零售企业的并购整合将互成因果,催生新的局面。 /大卖场洗牌加速 对于华润来说,与Tesco联姻,不仅可以扩大内地市场份额,继续增强规模优势,也有利于其获取国际零售巨头的零售操盘经验,在国际采购资源、供应链渠道及整合能力、信息系统、人才储备等方面获得提升,并可以为下一步的并购和国际化道路奠定更多基础。 对于Tesco来说,此举不仅仅是有利于降低其拓店的成本和风险,更重要的是,当下零售业利润率趋低、成本上涨、竞争激烈,大刀阔斧扩张已不现实,相对而言,卖掉门店退出中国市场,选择成立合资公司的做法或许是较优的选择。 事实上,当初Tesco也是通过收购进入中国市场的。2004年,Tesco通过与当时拥有25家乐购超市的台资顶新国际集团合作,占股50%,得以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06年,Tesco将所持股份增加到90%。2009年,Tesco收购了剩下的10%股份。 但最近几年,除了大润发(高鑫零售),包括Tesco在内的外资大卖场正面临着败退的局面。据联商网统计,去年Tesco就关闭了5家门店。而早在2011年,韩国易买得的北京公司就被永辉超市收购,新华都则收购易买得在华南的6家大卖场。 由此来看,外资零售商和本土零售商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改变。此前,韩国乐天玛特收购万客隆,美国沃尔玛收购好又多,法国家乐福并购河北保龙仓,而今年以来,家乐福、乐天玛特等都被传出被收购的消息。 关店、出售、寻找合资伙伴……中国大卖场业态的发展已到了新的关口和起点。1995年开始,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卖场陆续进军中国,并在随后几年迎来第一个开店高潮期。当时这些门店的物业租期一般为15年到20年左右,如今这些门店碰到了租约到期的问题。房租成本不断上涨,物业将成为零售未来几年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这也是近年来有资金实力的零售企业越来越侧重考虑自建物业的重要原因。 除了物业问题,竞争饱和也是原因之一。有预计称,2015年中国将有5600家大卖场,最终留在中国市场外资零售商可能将只有3家左右。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卖场的增多会导致客源分流,投资额与营业额失衡,难以盈利,沃尔玛等在宣布新开设门店计划的同时,也在关闭一些业绩不佳的门店。 /从群雄逐鹿到多强争霸 从1990年代中期到2010年,中国零售走过了百花齐放的时代,本土零售的崛起和成长,外资零售的进入和摸索,以及两者的第一轮较量。 2011年至2020年这一个十年,通过不断的市场并购整合,很多企业将会消失,零售市场将走向由几家大型零售企业主导的局面。 华润万家CEO洪杰说,中国零售业市场归根结底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天下。 但是,在外资零售商势力减弱之前,本土零售企业之间的并购调整早已开始。以华润为例,本土零售一直是华润的掌上肉:2001年,华润以4.5亿元从万科手中买入万佳百货72%的控股权,万佳当时是深圳本土最大零售超市,第二年,华润全面收购万佳;2002年始,华润多次斥巨资控股江苏苏果超市;2005年,收购天津月坛集团旗下的28家超市门店和宁波慈客隆超市;2007年,收购天津家世界;2008年,收购西安爱家连锁超市;2009年,并购无锡永安超市、深圳民润超市以及长春华联吉买盛;2010年,收购广州宏城超市107家门店;2011年,以36.9亿元的价格收购江西最大的零售企业洪客隆100%股权;2012年,并购鞍山泰纳龙超市2家门店。 华润的并购历程 2001年,华润买入万佳百货; 2002年,华润开始斥巨资控股江苏苏果超市; 2005年,收购宁波慈客隆超市、天津月坛集团旗下超市28家门店; 2007年,收购天津家世界; 2008年,收购西安爱家连锁超市; 2009年,并购无锡永安超市、深圳民润超市以及长春华联吉买盛; 2010年,收购广州宏城超市107家门店; 2011年,并购江西洪客隆; 2012年,并购鞍山泰纳龙超市2家门店; 2013年,和Tesco合资换股,欲布局更广阔的零售市场。 华润对中小零售企业的并购还只是中国零售市场整合大潮的一部分,但是区域性零售企业都会落入被吞的命运吗?中国市场庞大,以华润、百联、中粮为代表的国有零售企业即使势力再强大,也不可能吞并所有地方性零售企业,福建永辉、湖南步步高、辽宁兴隆大家庭、河南胖东来等民营零售代表着在外资零售和国有零售之外的另一个无法让人忽视的强势团体。 实际上,在群雄逐鹿中胜出的民营零售企业也在扮演着接盘市场的角色。最新的例子是,今年6月1日和8月1日,伊势丹、新玛特分别关闭了它们在沈阳太原街的门店,8月20日,兴隆大家庭则正式宣布入驻太原街商圈,而“登陆”地点就是伊势丹以及新玛特两处商场的原址,根据兴隆大家庭的规划,未来这两处物业将“打通”合成一个经营面积超过12万平方的中高端超级购物城。 /业态结构趋向多元化 区域性本土零售不仅在横向扩大规模,在纵向业态上近年来也在走多元化之路。例如始创于1995年以超市起家的湖南步步高集团,2001年开出湘潭购物广场,进军百货业态,2011年推出汇米巴社区便利店,目前已拥有超市、百货、便利店、电器、餐饮、大型购物中心等业态。 华润集团是一家多元化控股企业集团,拥有消费品、电力、地产、水泥、燃气、医药、金融等产业。而作为华润集团旗下的零售连锁企业,华润万家也秉承了多元化发展的连锁战略思维,欢乐颂购物中心、苏果、华润万家、太平洋咖啡、VenGO便利店、VIVO采活、Voila!酒窖、blt精品超市、中艺、华润堂、Ole’精品超市等都是华润万家目前的零售品牌,涵盖了大卖场、便利店、健康与美容店、咖啡店、购物中心等多种业态。 多元化的业态结构,满足的是当下以及未来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同一地区和同一人群的消费多元化。有调查显示,高达67.1%的连锁企业认为,多元零售将是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现为不同的业态和大小不同面积类型的门店并存发展。 除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多元化表现,多元零售的作用还在于,应对竞争压力,分散运营风险,实现差异化竞争。而实现多元零售的基础在于,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为零售企业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