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盗风险管控浅见 | ||||||
| 作者:黄静;出处:《店长》2013年9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对于卖场过高的损耗,应该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措施,内盗是导致门店损耗的直接原因。本文从产生内盗的原因开始分析,再到几种内盗员工的类型,最后给出了几个解决内盗的方法。 对于门店来说,每年店内商品的“损耗”可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几乎每个门店都试图把卖场内过高的“损耗”降下来,可实际上的收效却并不理想。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卖场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攘外”却忽略了“攘外”必先“安内”——因卖场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商品损失。通常说来,门店总是试图从供应商送货的频率和数量上来控制商品的正常损耗,从如何减少消费者偷盗来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损耗,却容易忽略从卖场内部查找“高损耗”的真正原因。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导致卖场内商品高损耗的原因究竟出在哪里?门店的防损重点又在哪里? 内盗是导致门店耗损的直接原因。从根本上讲,除了正常的商品耗损外,卖场内的非正常损耗现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管理问题。所谓商品损耗,是指在商品流转和销售过程中造成的非人为因素商品损失。但是,这与在商品流转和销售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损耗”根本就是两回事。前者是正常的,后者则是不正常的。但是由于大多数卖场在商品损耗的界定上将两者混在了一起,才导致被卖场内各类人等乘机钻了“空子”。所以,卖场内商品的高损耗主要是由于卖场内管理存在“漏洞”,而任何管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要想解决人的问题,首先就得从人的主观意识来寻找原因。 原因 1、收入低 目前看来,大部分卖场内员工对自己的工资报酬都是很不满的。劳动付出与自己得到的工资回报相比差距太大。之所以许多卖场内部员工都把注意力放到“商品损耗”上,就是因为通过“商品报损”能够给自己带来一笔不菲的隐性“收入”。这能够使其产生某种心理上的“平衡”感。 2、存有侥幸心理 其实,员工在卖场内通过这种危害卖场利益的“潜规则”,当然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许多员工也都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之所以愿意冒这个险,主要是看到大家都在这么操作。正所谓“法不责众”,在他们看来,既然大家都这么干,那说明这么干是安全。 3、门店缺乏明确严格的处罚内盗行为的规定 任何一个组织内的腐败和渎职行为,都是因为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造成的。许多卖场内部都是既无赏,亦无罚。无赏无罚即生娇纵,有罚无赏易生怨恨。由于卖场内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手段,自然会滋生腐败和员工的渎职行为。 4、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责任感及荣誉感 就目前看来,零售业的人员流动是很频繁的。由于卖场重经营而轻企业文化的建设和队伍的管理,企业员工普遍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只是把企业当成是一个干活拿钱的场所,没有归属感。这必然导致员工在责任感和荣誉感上的缺失。尤其是当自己的劳动付出与回报不对等时,便会滋生腐败和渎职行为。 把好招聘关是企业合理用人的源头。员工的人品、素质对于企业后期的管理成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员工的能力和专业技能都能够在后期进行培养。但是如果员工的人品有问题,则很可能成为企业的“隐患”。从员工内盗的类型上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寻求平衡型 由于个人付出和劳动所得不成正比,认为企业亏欠了自己。在这种意识下,员工便试图利用职务之便让自己获得某种平衡。 2、投机钻营型 这类员工最大的特点就是“聪明”。很善于从工作中找到可钻的“空子”。他们在门店内大都有较好的人缘,通过这些人缘能给自己带来较好的物质收益或者为自己创收打掩护。 3、寻机报复型 这类人员生活往往比较复杂,出于各种原因积攒了对企业的怨气。他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报复来让自己出口气。这类人很容易被一些竞争对手所利用,他们往往不会局于一些小利,而会着眼于更大范围地对企业进行伤害。 在这三种类型中,尤以寻机报复型给企业造成的伤害最大。前两种类型还可以通过实施一些管理手段来加以引导,但第三种往往会成为企业的“蛀虫”。对于这类人员,最好的办法是将其清除出企业。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任何一个卖场都不可能在“内盗”问题上做到绝对地禁止。从根本上讲,“内盗”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一,是员工的问题;其二是卖场的管理问题。员工问题是产生内盗的“源头”,管理问题则是“手段”。对于卖场来说,要想解决卖场的“内盗”,就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让员工明白门店惩处“内盗”的决心 从根本上讲,“内盗”毕竟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行为。作为卖场管理者,首先要向员工表明对“内盗”的态度,让他们知道门店惩处“内盗”的决心。而要想让员真正做到印象深刻,就得对其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夸张的措施来向全体员工表示企业惩除“内盗”的决心。比如,防损部经理利用他休息的那天搞突击性地“盘点审核”或是对收银员进行钱箱平账,“清理”店内可能被用来藏匿偷窃商品的所有死角等。总之,只要能够让那些潜在的“内盗员工”精神上处于紧张状态的事情都可以去做。等到超市整体内盗情况大有改观或者是那些内盗员工已经自动辞职时,这种即兴检查可以适当减少,但决不能停止。 2.将“内外盗”的损失列入超市的内部竞争和员工的激励方案中去 许多“内盗员工”都有过这样的想法:超市天天都在销售,天天都在赚钱,那么自己“拿”一点也是没多大关系的。况且,“内盗”和“外盗”虽说性质不一样,但其表面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卖场很难加以区分。针对员工的这种想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内盗”、“外盗”一视同仁,将其给卖场造成的损失,全部与员工的绩效挂勾。发动全员互相监督,没有人愿意别人的小动作影响自己。这个可以在考核细则中做详细的解释说明。 3.将卖场应对“内盗”的办法常态化 对于卖场来说,不要认为员工所采取的偷盗方法只是发生在自己超市。其实,本卖场所发生的一切在其他超市也同样会有。因此,当卖场发生一种新形式的偷盗形式时,其他卖场也可能发生同样的事。所以,卖场防损人员要将这些各种偷盗的应付方法散播出去,让员工、管理人员、甚至顾客都知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防盗的资讯传播得越迅速越广泛,越能够帮助卖场降低经营风险,谁愿意自己的阴谋曝光在舆论之下呢。 4.请公安机关协助卖场惩处“内盗”现象 通常说来,门店经理大都会被这些内部“偷盗”问题搞得进退两难。结果,内盗员工要么辞职闪人,要么不了了之。即便是一些涉及价值较高的偷盗事件也是如此。这就导致了门店内盗屡禁不止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店长一边巡场,一边协助警察填写有关“内盗事件”的调查报告。这样,所有看见了的员工都感到一种空前的威慑力:说不定店长就是在写自己的上次偷拿的那些东西。当然,在这样做之前,店长要事先与人事部以及营运部沟通好,以免“漏气”。还可以请辖区派出所的干警们来上课,讲讲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心理的震慑作用也是很大的。 5.通过企业文化的营造,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卖场的“内盗”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员工缺乏对卖场的归属感造成的。由于没有职业发展空间,自己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员工自然会把卖场给自己的利益单一化。将物质利益当作是卖场给自己的唯一回报。据许多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员工的偷盗起因并不是钱,而导致他们“偷盗”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心理上的失衡。比如,厌烦、受挫、缺乏安全感、没有个人发展空间等。所以,如果卖场能够从这些影响员工从业心理的因素上对员工加以引导。就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内盗”的产生。这是一种从“源头”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真正能够有效杜绝内盗的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