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购员“低收入”七宗罪
作者:刘军元;出处:《店长》2013年1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和某环境电器经销商S总聊天,说起区域零售业不景气现状,他不同意这个观点:同行不同利,“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S总言语很淡定,他举了一个最常见案例:相邻零售柜台,类似产品,效益却大相径庭,究其“低收入”原因,仍在于导购员自身,总归结为七个方面。

  首先是脸皮不够厚,手不够勤,心不够细。

  脸皮薄说明的是客户有效接触不足,手不勤是自我放纵,缺乏练习,心不细是责任意识的缺失,得过且过。这一条是导购员的基础职责所在,屡犯的只能说是缺乏基础常识,坚决不能容忍。

  其次是缺乏亲和力的服务和跟踪意识,被动服务,一有拒绝就放弃。

  特别在现在的建材卖场,客户选购商品往往是屡次三番,多家比较而定,慢工出细活。对于门店导购而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客户的耐心讲解,不温不火,逐次引导,跟踪关键点,有效促单,智慧与勤奋同在。

  第三,没有目标,对每天销售量漠不关心,混天度日。

  这样的导购员没有解决的事“要我做”和“我要做”的问题,当然最深层次的事“为谁做”。好的导购员是主人翁,差的纯属临时工心态。目标是一种牵引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每一位一线导购来讲,自我目标和门店任务的协调一致,这是个大问题。

  第四,过于自我,不讨客户欢心。

  HP前中国区总裁孙振耀年轻时向老板投诉客户,老板一句话:振耀,客户不配合你的工作,是不喜欢我们的产品,还是不喜欢你这个人?更多答案是后者。营销学讲,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客户眼里你是谁,这就是客户导向。同样在和客户沟通时要掩藏自我,这样客户才能真正吐露心声:喜欢你首先因为你是谁,但更重要的是在你面前我可以是谁。

  第五,缺乏狼性、野性和匪性、胆量不足。

  零售业态,门店卖场就是战场,刺刀见红是常事,两军相遇智者谋,勇者胜。很多时候需要狼性般的坚决果决,另外还不能循规蹈矩,灵活背后是商业的“精明”。海底捞有个经典案例,店长张小丽带领店员“迎战”高出己方数倍的寻衅流氓,胆气可见一斑。这也是零售业的血泪史,业绩是拼出来,地盘是打出来的。

  第五,遇到问题不思考解决之道,上缴给领导的全是抱怨和意见。

  稻盛和夫说,答案尽在现场,就是说所有问题解决都来自于对现场的审时度势,脑力激荡创新。如果最终归因都是上司,那么就失去了现场导购的意义。说得严重些,这属于“绑架”上司。好的导购,不仅仅是提出问题,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有效解决方案,这才是职业的本分。

  第七,学习力不足。

  冯仑说,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不能只关心同事和竞争对手的收入,而不关心他们的辛苦付出。实际上最好的学习来源于向竞争对手、同事、客户等学习,标杆比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S总对我说,所在地区最好的卖场业绩第一的不是入行最久或品牌最牛的导购员,相反是位做中档产品且入行不足半年的女孩子,细究原因:爱生活,爱销售,爱学习,业精于勤,熟能生巧。

  我若有所思,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