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是“店长”惹的祸? | ||||||
| 作者:刘军元;出处:《店长》2013年12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场景1:某日高铁候车,临近发车时间,麦当劳定餐后随即坐在门口位子上狼吞虎咽一番,不想一发型怪异的男店员过来:先生,这是麦咖啡的专属位子,你不能“赖”着不走!本来想说声抱歉,可一听后半句怒起心头,老子还真就“赖”着不走了! 场景2:异地出差,与朋友在某粥铺共进晚餐,点单后配菜上齐,可主餐却许久不来,招呼旁边的服务生,几次不理不睬,细细一瞧,伊正在翻动手机,指上乾坤,娱乐八卦,不亦乐乎。 上述两个场景都是近期遇到的餐饮门店服务案例,前者是店员的言语不得体所致,后者更多的体现为管理的疏漏。核心问题是,店长此时去哪儿了?“事发”后,笔者也特意观察了下,麦当劳的店长自顾自在收银台前指挥收银配餐,对现场所发生情形根本无视;后家更糟糕,满目望去,不见店长踪影。深入地讲,场景2粥铺出现的问题更为严重,管理者必须要意识到,移动互联时代,新新人类的有效管理,已经无法回避。套用微博上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看你(点餐),而你在看手机。 畠山芳雄曾经说过,零售/服务产业的管理者们所遇到的集中的一个问题是管理者的“行为主义”思想。也就是说,工作标准化,培养下属是店长们当仁不让的责任,同时身体力行也很重要,特别是在行业高峰时期或者人手不够的情况下,管理者也需要直接参与到劳动环境中。但这样一来往往容易发生问题,即管理者陷入一种“混沌状态”,分不清到底是“两手叉腰”的白领管理者,还是“两手抹泥”的蓝领员工。 这不仅仅是餐饮业的特例现象,零售卖场也大抵如此。一线店长们和上司接触沟通频次有限,更甚者,长期各自处于一种分散活动的业务形态中,业绩的压力,管理的“孤独”都实实在在地考验着当事人的神经,难免出现定位混淆,管理缺位的状态。 所以,为防止“管理者的职员化”倾向,店长们需要反思下。所谓“管理者兼员工”,就是要平衡这两部分的工作任务,一方面照顾体贴下属,让其了解工作目的,定向培养;另一方面要直接参与工作,支持一线。但无论如何,对管理现场的敏感度、解决问题的及时性,是店长们永远要关注并予以实现的一项硬指标。每当一线出现问题,管理失当的时候,店长责无旁贷。这有点像制造业的班组长,处在中层和基层之间,既要对业务精通,严格执行流程制度,又要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承接并分解目标,有效达成,结果永远是硬道理。 相对“悲观”的是,在各个卖场商超,这样“洞若观火,体察分明”的理想型店长人选奇缺,屡屡寻访不到。所以在中国零售业,培养培育后备力量,管理升级,就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