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少卖些商品
作者:倪敏;出处:《店长》2013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前言:这个栏目想谈谈事关零售的日常经营、营销和服务,可能是挖掘传统,也可能是创新思维,但无论如何,都只是一个没有直接从事过零售业工作的人的思考,所以叫“零售外经”。不过最近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真正去做点实际的营销等事务,理论应用于实际,从实践中总结和修正,因此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开始谈谈自己实践中的心得和零售内经。

  前段时间,我一位朋友新置换了一套房子,需要购买空调,几经比较,他把S品牌和D品牌列入了候选,但最终选择哪个他还是难下决定,于是托我询问我相识的某家店连锁企业店长的建议。我找到一位店长,给他留言,告之所需的空调类别、匹数,以及对上述两个品牌的犹豫。很快,这位店长给了明确的回复。

  这不是第一次有朋友问我关于商品选择的问题了,在电脑、手机、汽车等方面,我都收到过类似的咨询。而我也只好力所能及地给予建议,或者像上述这次一样向外援求助。

  其实,我自己平时购物的时候也常遇到关于选择甚至无从选起的问题,进而在搜索引擎的输入框中打入类似“哪个牌子净水器好”“哪个品牌的保温杯好”“哪款移动硬盘性价高”等寻找答案,也是时不时发生的事情。想来是因为许多人有同样的疑惑,所以通过搜索进行一番了解和查询商品评价信息后,多数时候能够得到相对确凿的答案。但是,有时所需的东西似乎过于细小,如温度计、电子秤,借由网络海量的信息仍旧难觅线索。

  由此想到,营销和服务的本质是什么呢?或许其要义就是帮助顾客做出选择,好的选择。这不仅是单件商品的事情,比如服饰,在销售一条裤子的同时,提供搭配衣服的建议,也是帮助顾客做出选择(食品生鲜方面也有很大的搭配建议空间)。当然,上述过程中要传达出一定的理由,并且最终是满足甚至超越顾客现有需求及潜藏需求。

  任何商品,任何时候,难道都需要琳琅满目、商品丰富的感觉吗?不见得。何况对于商品丰富度的理解,完全可以抛弃同类商品品种繁多的方式,只要实现:顾客想要的商品品类我们都有,而且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过的,不时还有超越顾客一般期望的商品出现。

  拿空调来说,是否可以尝试只销售三个品牌的空调呢?这三个品牌都是经过专业测试、专业筛选后的,并兼顾不同价位需求,以及不同顾客喜好(如偏好美观或高性价比)。这样顾客不用在众多品牌中犹豫不决,我们也可以集中精力去对品牌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提供更专业的意见和服务(也契合买手制的发展趋势)。相信这种方式在很多品类中是可以施行的,据我所知,不仅空调这类大商品,在钢笔、笔记本等方面,都有“民间”公认的优良品牌,我们要把这些好品牌,或者是顾客喜爱的东西找出来,并提供便利购买的渠道。

  在我思考上述问题的时候,近日正好看到北京超市发的一则新闻,超市压缩品类,将卖场的单品从2万个减少到1万个左右,每一个品类只保留最受顾客欢迎的几个甚至一两个品牌。这恰恰符合“帮助顾客选择商品”的经营取向,让零售业回归研究顾客和商品的原点。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显而易见的有:所能入选的品牌减少,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供应商的充分竞争,保持汰换,商品优选;做大单品进货量后,可以争取更优惠的进货价格,强化谈判优势;创新业态,缩小营业面积,减少物业成本,或者在“节省”出的空间里创新陈列方式,抑或引进更多“有用”的商品品类;帮助提升精细化营销和管理能力;精简员工数量,减少人力成本,或者让员工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商品和品牌,布置环境,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