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对顾客听而不闻
作者:文/倪敏;出处:《店长》2014年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有时候,顾客想不占便宜也很难。前一阵,我在某网上超市订购了一箱橙子,送到后,发现这一大箱着实有些分量,待解开胶带,发现其实是有两箱水果,下面还有一箱是苹果。我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是快递人员打包的时候,把其他订单的商品不小心打包到一起了。这让我在无功受禄的同时,可能导致另外一个顾客无法正常收到货品。于是我联系了送货前打给我电话确认送货时间的号码,向工作人员反应了这个情况,对方和我确认商品价格和货品内容后,表示没有送错。

  也许是真的没有送错,该超市正在搞促销活动,是额外的赠品。但更可能的原因是如我所猜测的那样。如果我是这个网上超市的管理者,一定会制定一套顾客和员工反馈的机制和渠道。像我这样打电话过去给他们自有区域配送站反映情况,他们至少应该和总部或者仓管打包发货处联系确认一下吧。

  “倾听客户的声音”是零售业、服务业乃至全行业的共识,但现实中,能做到的却很少,多数情况下是对客户“听而不闻”。售前、售中,是否愿意了解顾客的需求呢?量体裁衣,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而不是越贵越推荐,不是推荐无用甚至质量不明的东西,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假设顾客是你自己或你的家人,多想一想:你会需要什么,你是否会选择那个商品。

  在现实里,我们对待顾客往往像我们对待孩子一样,听则听之,但始终没什么听进去,也没当回事。成交后,无论线上线下,顾客可能不容易找到反应情况的渠道。曾经有朋友在某网站上购物后找不到售后入口,是我按照步骤详加说明后,他才得以找到;其次,找到入口后,也不容易说上话,君不见,多少售后电话,打过去十之八九都是无人接听;再者,更气人的是,终于说上话了,对方态度傲慢,或者圆滑地应对,就是不给解决问题。

  既然说“顾客至上、以客为先”,那么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如此。无论退货还是其他问题,都应该给予顾客及时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讲究互动和社交网络的当下,顾客来和你联系,不一定是找麻烦,也可能如我上述这般提出疑惑,甚至可能是要赞扬某位员工的服务。和睦的家庭,必然有开诚布公的透明氛围,如要有良好的客户关系,也应如此。有一份零售研究报告也特别提到过,每一次与顾客的沟通,都是零售业者改进自身的机会,愈真诚愈美丽。

  试分析我们为何对顾客听而不闻。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因为在我们的本性里,似乎更愿意堵,而不是疏;欲盖弥彰,而不是引导解决;社交需要,而不是君子坦荡荡。我们善于逃避,逃避对顾客的责任,逃避帮顾客解决问题的麻烦,逃避花时间去倾听顾客的心声。我们的本质追求其实仍然是赚钱第一,而不是顾客第一,否则不会害怕与顾客接触,害怕付出更多时间和成本。

  倘若我以后开一家店,我希望自己的顾客能看到“订购热线”,也更希望他们能看到“售后热线”,心怀诚意,承诺的事情要做到。比如说了包退换,到时就别找任何借口。顾客是善良的也是邪恶的,你若善良他也善良,你若邪恶他更邪恶,这就是“秘密”,这就是吸引力法则——顾客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