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劣天气下要不要做生意 | ||||||
| 作者:文/倪敏;出处:《店长》2014年3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前几天,我打算在一家电商网站购买几本杂志,这家网站提供当天限时送达的服务,所以这家网站是我购买某些商品的优先选择。但是,那天我所在的城市忽然下起雪来,天气阴沉,雪越下越大,怕送货员路上艰辛,于是我取消了购物的计划,想着过两天天气好了再买。 人是自然和观念的混合产物,“顾客是上帝”、“顾客怎么刁难都要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等观念存在太久,让作为顾客的我们,渐渐忘了消费时也需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记得前年夏天我所在的城市有过一次超强台风的降临,台风在傍晚到达,第二天大家可以待在家里不用去上班。然后和朋友在网上聊天,她说,午饭还没着落,但又不想冒着生命危险出门去饭馆吃,不知道附近的店铺今天送不送外卖。我说,即使送,人家也是要冒着生命危险,你忍心?不如看看冰箱有啥吃的,自己做。 这是我作为顾客的态度,宁可不买,也不想让商家经历艰难。那么,如果我是商家,我希不希望在不利的天气下,付出更多的成本,甚至冒风险,去做更多单的生意呢? 我想,我是不愿意的。不仅仅是因为这样做,从收益角度看不合算,更重要的,我希望始终为顾客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在恶劣的环境下,商品和服务会打折扣。 比之于恶劣天气下要不要做生意,我更想讨论的是,商家和顾客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很普及,它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也被许许多多人知晓和接受。我想,商家和顾客未来应该也走向这种平等的友好关系,凡事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我知道,这种想法比较理想化,至少目前难以大范围实现。但是,我愿意去耕种一块试验田。这块试验田的标语我想好了,就叫“生而不易,幸与美好相遇”。她的顾客是那些喜欢美好事物的人,而且是和我喜欢类似美好事物的人,他们可以在这块试验田里购物、享受服务,交流和获取相关知识。 这块试验田里出产的产品主要包含食物和日用品,种类不会很多,但它们会好吃、好看、好用,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的。每样东西都是我自己食用和使用,我会在我和伙伴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保证它的健康和安全。在这块试验田里,我们愿意倾听顾客的心声,也乐于分享我们的理念,我们提供用心的服务,但不会刻意讨好,相互之间有礼有节、坦诚有爱,我们希望每一个在这块试验田的人(包括我和我的伙伴)能从中发现更好的事物,更好的自己。 这块试验田的最终导向是希望成为一个用网络和线下连接的社群,社群的成员是经过自然的分化和重组后自动细分出来的,基于相同或接近的兴趣和喜好,成员之间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归属感、尊重感,它能够粘合更多的同类人。这个社群是自主选择的产物,在里面实现零售等经济行为,互助等公益行为,生活常识等信息传播行为。 在这种氛围中,“恶劣天气下做不做生意”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选择,从美好出发的选择。在天气恶劣等情况,我们可能会选择放弃开展买卖和相关活动,但如果是紧急需要,我们也愿意赴汤蹈火,倾力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