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电商时代传统零售的“回归修炼”
作者:王运启;出处:《店长》2014年5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我们常说,“不管风吹浪打,别忘坚守我们的根”,对于当下的零售行业也适合这句话。在零售业经营模式百家争鸣,层出不穷之际,在一片电商“狼来了”的呼声中,零售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一些传统零售企业在找噱头、玩跨界、炒概念、赶时髦的环境下,经营主体迷失了方向,传统门店经营管理赖以生存的“基础阵地”却连连失守,也使得经营业绩不尽人意。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由于网络电商的的冲击,传统百家规模以上零售企业增速已经连续两年下降,百货业超过70%的企业在2013年出现了负增长,以目前3-4%的行业平均销售净利润率来测算,传统零售企业的安全边际已经几乎没有了。

  由于消费习惯变了,市场环境复杂了,个性需求凸显了,曾以标准化制胜的传统零售企业却OUT了。如何坚守并主动出击?传统零售业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这几乎是每一家实体零售企业的困惑。也正如前几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并不能把当前行业增长的放缓归咎于大环境,归咎于电商的崛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挡箭牌,真正的原因则在于传统实体零售企业或门店自身业态的“基础”没有做扎实,创新能力不足,传统零售需要反思的“回归原点”,做好功课,进一步“修炼”。

  电商“没特点”传统新机会

  在互联网和电商盛行的今天,并不是所有零售企业都适合去做线上销售的。电商虽然抢走了传统零售相当一部分商品的市场份额(2014年里这一比例可能还会增大)。但是并不说明传统零售企业会被电商所颠覆甚至是取代,原因很简单,电商永远不具备实体零售店能带来的购物、交流体验;相反,电商作为一种销售模式最终将被传统零售企业所利用,成为被传统零售企业所用的销售渠道。

  一方面在于即使是县域市场、城镇市场,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也会愈演愈烈,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在一个市场中实现真正的垄断;另一方面从目前苏宁、沃尔玛等一些大型企业在电商方面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单纯的电商企业尚存生存危机,何况中小零售企业或一些门店的生存。甚至是电商领域的大哥阿里巴巴,其庞大电商业务的存在也是建立在众多中小、微型实体零售企业基础之上的。

  以传统百货商为例,随便打开一家国内知名百货企业的网上商城,看到的网站无论在浏览结构、分类结构、商品和品牌结构等方面都大同小异,看完十个以后有没有人能记得住哪一家有什么特点?电商的“没特点”致使传统零售门店只要适应环境变化,回归原点的扎实做好基础经营管理,适时创新策略,就能把握发展机会,焕发传统零售的新活力。

  整合强势品类 确立突围方向

  美国巴布森商学院营销系教授德鲁弗•格留沃、迈阿密大学商学院研究教授兰姆•克里斯南教授等人在研究零售演变趋势时,认为创新往往聚集在6个零售成功要素上:店铺、服务、商品、价格、供应链和技术。说明,传统零售回归到基础门店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突破方向。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电商没有特点的本质问题在于没有强势品类,这造就了传统零售企业的突破方向一定要从已经形成的强势品类入手。

  简单而言,在传统的实体店体系下,零售企业由于历史沿革和商圈选择以及定位等原因,有意无意的形成了一定的强势品类。普通消费者都知道买什么到哪个卖场被满足的可能性最大,因而每个活下来的零售企业或门店都有一定强势品类经营能力。

  通过商品品种的组合、价格的组合、促销的组合,就能体现企业提供商品附加服务的独特性,从而争取其目标顾客群。某一次的品类组合取得优势,并不代表长期竞争力。因此,要把每个品类作为零售企业的一个可控制的服务单元,定期评估品类的定位和竞争力,由此制定店铺发展的方向和营销策略。如提高客流量策略、产生利润策略、形象强化策略等。

  推进“基础经营”维度升级

  虽然当前传统零售企业面临巨大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调整契机,应化危机为契机,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在逆势中推进传统零售业“基础维度”的加速升级。

  1、推进传统经营模式转型:传统零售企业既要加强精细化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增收节支,包括健全预算管理、激励机制、优化商品结构等,从而提高整体经营绩效;又要寻求供应链变革,通过整体供应链效率提升降低费用,增加各方利益,使增长方式逐步从以追求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扩张,向注重效率和效益提升的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从而带动流通效率提升。

  2、调整业态结构提高市场档次:认真研究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对业态调整必须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既在区域上进行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带来的同业态模式的恶性竞争,又用多样化满足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和差异化。

  3、加强渠道管理,联合扩充实力:由于渠道管理需要加强,零售企业越来越多的单品开始集中采购,大型超市企业和家电企业大多采用统分结合的方式进行渠道管理,渠道的控制力得到强化。分散的、小规模的代理商和经销商或者伴随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而成长,或者因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而被淘汰。要通过共建物流中心、联合采购、联合谈判和经营互助等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特色”刺激消费需求体验

  任何零售商,想要生存下去,都要回归到零售业的本质,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了解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卖出产品。通过装饰、娱乐活动等等让消费者每次来都感觉很新鲜,从视觉和听觉来和消费者互动,最后达到让消费者自己想来的目的。

  如杭州的一家服装连锁企业,由于长期卖某类衣服,并非常了解顾客的心理:喜欢什么款式和风格,喜欢折扣还是品牌。最终该企业根据掌握的数据,完成了从零售业向制造业的转换。和普通制造业不同的是,他们充分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所以,商场经营主题鲜明能够有效地吸引消费者并刺激消费。

  消费者在传统零售门店购物本身是一种享受,专业的导购、即买即得,这个价值是电子商务无法替代的。作为传统零售企业的决策者,应该更重视消费者到店的“售前、售中、售后”等服务体验。

  鲜明的形象主题,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商场在商品同质化严重的商业市场内获得形象和档次的提升,也是吸引消费者定向消费的主要卖点之一。传统的实体零售行业,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实际的产品体验和营销的结合。

  私人订制式“专”有其“道”

  传统零售企业在为不同的消费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时,在专业化上还需要下一番功夫,需要以“私人订制”式的细分上,以保证客流的源源不断。传统零售企业或门店纷纷通过便利、专业和良好的售后服务着手,提振基础经营管理。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如服装超市、办公用品超市、食品超市、洗化用品超市等等将不断深入发展,他们通常在扮演“价格杀手”的形象。

  然而,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冲击,传统零售商要做专并把握好各自基础主业方向:超市业态在目前情况下发展生鲜、蔬菜可以维持竞争力;百货在面对线上冲击时应加强体验消费模式,发展“小而美”,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高毛利业态;专业连锁商店可以分享移动互联网红利;便利店在嵌入社区的基础上可做信息传递中枢。

  总之,传统的零售企业应走向以消费者为核心、能给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新商业模式。而给顾客创造的价值包括:价格、品类多样性、服务与体验、社交娱乐。其中,价格、品类的多样性,是互联网的优势;而服务与体验、社交娱乐,却是现有实体门店的优势。

  2014年零售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行业迎来的是新一轮的整合。对于零售厂商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应对消费者对价位和产品多样化的高要求,而“修炼好基本功”才会是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和销售增长的最后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