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超市的危机
作者:纳尔森(香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青山;出处:《店长》2014年10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县域市场的超市,由于纳尔森这些年来接触比较多,也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

 

 

总体说来县域市场的超市,相对大城市来说,过要比较滋润一点。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断提升的县域经济和消费能力

2不断扩大的县域市场规模和人口

3县域市场消费者对于超市业态的接受和认同

4县城改造农贸市场、马路市场减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县域已经出现具有一些特点的超市

1初具规模,大的可以到40005000平米。已经具备生鲜经营。

2部分已经形成连锁。有一些比较正规的管理,有前台和后台,采购和营运的区分。

3形成一定的区域品牌效应。

4具有较高的利润率和赢利能力。

5具有数千万到数亿的销售规模。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看到县域超市还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从总体形象设计、卖场布局、商品结构、现场管理等均与大城市连锁超市有较大差距。

2原有人才无法支持继续扩大发展,靠前期从大型超市来的个别管理人员支离破碎的管理,无法适应体系化、规模化发展。

3原有流程制度无法研究、更新、细化。不能够支持复制克隆连锁。

4无法和外来大型连锁超市抗衡。

5商品管理粗放,周转率低。商品结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

  不论是沃尔玛、大润发、华润万家,还是永辉、人人乐、步步高,都看到了县域市场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不断侵入县域市场。原先本省、本地区的一些连锁企业,更是当仁不让要分一杯羹。

根据纳尔森团队在县域市场改造连锁超市的长期经验,认为中国的县域市场和消费者,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县域市场人口规模尽管不同,有的县城10多万人口,东部人口稠密省份县城人口可以达到30都有一个相对特点,就是长期的商业的封闭性。随着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封闭不将不断被打破。外来的商业企业必将不断入驻,打破本地商业的垄断。

二、县域市场原有的消费特殊性,将逐渐消失,而被消费趋同性代替。比如我们四年前进入中部内陆一家县域连锁超市做整体改造的时候,引进活鱼销售,采购经理说,这个卖不了,我们这里的人就不吃鱼。四五年过去了,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人员交流频繁,加上我们几家超市不停地推广,当地活鱼销售市场打开了。我们都知道,经济越发达,消费的趋同性越高,所以原有的特色,将被来自大城市的趋同的消费观念逐步替代。

三、对外交流不断发展,人员进出往来频繁,带来新的消费观念。比如我们2010年进入某地县城超市,当地很少见有讲普通话的人。但是随着兴建高速公路、动车站,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来到当地,对当地消费观念冲击很大。这几年本地经济发展后,一些原来外出打工的,也到了本地,带来了新的消费观念。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妇女的衣着打扮,从土里土气变得越来越洋气了!讲普通话的人多了,饭店喝红酒的人多了。

四、网络消费兴起。网络一代的诞生,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上网不再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甚至是随时随地的事情。智能手机、微信、网购,包括关于互联网本身、网络设备、网络交际、网络购物的需求都在快速的增长。尽管受到交通物流能力的影响,但是随着基础的不断改善,网络购物不断在县域发展。

五、新一代消费者成长起来。传统的县城和农村区别不大,传统的县城居民和农民区别不大,和其居民原始构成有关。但是新一代的消费者,有的从小生长在县城,完全脱离农村生活,有的家虽然在农村,但是因为从小接触外界较多,比如8090后一群,价值观、消费观念、完全和农民父母迥异。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在城市里比较容易找到工作,使得他们的消费比较超前。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原来差异化很大县域市场,慢慢会趋同于地级市、省会城市,逐渐走向趋同。如江苏的江阴、宜兴这些地区,已经和省会城市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没有多大区别了。这就给外来的大型连锁超市提供了进入和成功的条件。

大型连锁超市,最大的能力是标准化,最大的弱项是差异化,原有的地域消费差异化的天然壁垒消失后,就成为这些大型连锁超市施展管理经营能力的天地了。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限于超市的老板,切不可受地域限制,形成小富即安的思想,要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随时准备应对更大的竞争挑战。前10多年是创富阶段,现在要保富,更加不容易。王石说害怕很快万科会破产,说明越大的企业家,危机感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