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城市超市
作者:文/周勇;出处:《店长》2014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城市超市(CITY SHOP)属于小规模、自造型、差异化、跨业经营的零售典范。城市超市的经营范围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零售业务”,从店商到电商,从店头到田头,从商品买卖到餐饮服务,从服务城市到农庄旅游,主业越做越精,供应链体系越来越健全。第一家超市门店成立于19957月,至今在上海有13家门店,北京2家门店。马年春节前开张的七宝店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沪星路2891号,是城市超市规模最大的旗舰店。四个楼层,共有1万平方米,一楼菜场,二楼食品,三楼百货,四楼餐饮,以黑色为主色调,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这是一家去了还想去的店铺,能让我产生一种想与人分享的感觉,因为在那里有不少从前吃惯了但如今根本买不到的食品。在那里居然有9.9元一斤的山东小国光和7.3元一斤的山东黄帅苹果,国光苹果“甜酸松脆”、黄帅苹果“清香软糯”的感觉,真的无与伦比,可遇而不可求。不能怪农民不种好吃的苹果,只要有商人去收购,让好东西实现价值,农民就一定会种植,中国农产品的好品种也能代代相传。个头如小土豆却比大土豆好吃,但产量很低,因此,价格就要高得多。

▲图注1 难得的国光与黄帅

有人说城市超市的价格有点贵,但我觉得贵得有道理、贵得有质感、贵得物有所值。店里售卖的青菜价格虽然比菜场稍贵,但几乎只剩下个菜心,买回家的全部食材都可以食用。这才是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生活模式。我觉得,城市超市的“CITY SHOP  CITY LIFE”已经向人们展示其核心价值——倡导新的城市生活。三年前城市超市的当家人崔轶雄表示他们所做的就是——想顾客之所想,供顾客之所需!三年以后的今天,他们已经从发现与满足顾客需求提升到创造与引领顾客需求。

▲图注2 城市超市创造城市生活

我在店堂里还发现了现做现卖的“德国啤酒”,堂吃10元一杯,外卖270元一桶。类似20世纪80年代到杂货店装生啤的热水瓶。服务员见有人过来,便倒上一小杯轻轻放在吧台上,让顾客免费品尝。棕黄色的啤酒,泡沫细腻,酒香醇厚,甚至有点咖啡的韵味。如果有朋自远方来,在家宴请,我一定会记得到这里来打外卖生啤。

▲图注3:德国啤酒坊

如有朋友小聚,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四楼有火炉果木现烤面包、披萨,还有68元一位的自助餐,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外卖甜点与半成品,大多10元一份,如杯子蛋糕10元四个,各式云吞10元一盒。上海人也爱吃面条,但煮面容易做料难,于是,超市里就做出几元钱一盒的各种拌面、汤面的“浇头”售卖,有些顾客下班买回家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面条当早餐。

由此看来,至少有两件事情政府是“多管闲事”:一是菜价,二是早餐。政府感觉菜价是关乎民生的问题,要保产量稳价格。但这样做不仅“伤农”,而且“伤民”,价格压得太低,种不出好菜,包不了安全,吃不出健康,更没有品味。靠政府补贴既不是长久之计,也缺乏管理效率。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政府把早餐当作一项“工程”来抓,在上海郊区,随处可见在尘土飞扬的车道边上坚守的统一规格的“早餐车”,虽然也有不少人购买,但这不应该是上海早晨的风景线。上海毕竟不是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那里的早餐车边上站着的售卖者真有点像星级宾馆的大厨。

这次独家考察城市超市笔者从其经营中看到了四条做零售的最基本规则:底线、根本、运作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