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小业态时代来临 | ||||||
| 作者:;出处:《店长》2014年12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全渠道、移动购物、O2O是零售业目前的剪影,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拥有更多便捷的、实时的购买通道时,超市、购物中心、百货公司等都在紧迫寻求转变。】 “卖场版”便利店曾出师不利 2008年,Tesco在上海启动便利店业务Tesco Express;2009年,沃尔玛便利店“Smart choice”在深圳低调试水;此后两个月,永旺集团宣布首家便利店“迷你岛”在山东亮相。尽管各家都对旗下便利店有精确定位与扩张计划,但都在短时间内关门结业。 “彼时做便利店超出了零售市场和消费习惯,而现在,大卖场业务萎缩,零售商急需新的业务带动,城市即时快速的消费需求大量出现,便利店重见曙光。” 今年1~8月,便利店成为上海零售业态增速最快的门类,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高于其他业态。 与之相对的是,大卖场放慢了扩张步伐,甚至开始关店止损。“与动辄投入上千万元的大卖场相比,便利店在房租、运营上投资成本不高,而且比较灵活,可以实现快速扩张。” 选址很有讲究 “便利店和大卖场经营完全不同,选址是决定一家便利店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去上海新天地逛街,你会在时尚购物中心B2层发现一家名为Bazaar by Lotus的精品超市,这是卜蜂莲花为占领核心购物区推出的高端品牌。这种“搭调”是超市与购物中心在租金及定位等方面相互博弈的结果。 如果你不愿改变,可能地产商会主动“帮忙”。2010年初,在广州中华广场经营多年的吉之岛超市未能获得续租,取而代之的是百佳旗下精品超市TASTE,原因在于TASTE的营业面积更小,但租金给付能力更高。 “小业态更适合社区和写字楼,做一些精品品类,自有品牌占有率高一些,都有利于在原有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分析人士认为,便利店是衡量一个城市商业发达和消费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小业态的推进,城市消费路线也将发生变化,大业态往城市周边走,成为全家一站式购物的场所;城市中心小业态满足社区、白领的即时性快速消费需求。 小型化超市开始蔓延 近几年,持续上涨的地价、租金、人力成本,以及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共同推动着超市小型化的趋势。精品超市、生活超市、便利店等像雨后竹笋一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都市的中心区。 在上海和广州,卜蜂莲花和百佳超市开出了3000至6000平方米的中型超市,并打算将其作为一线城市的主推业态。稍晚,香港百佳超市也在广州开出了3000平方米的中型超市,主推食品生鲜。 在全球零售业分析师张驰看来,这些城市中的消费者因经济条件的逐渐宽裕及工作时间的紧张,造成对便利的高要求及对价格的低敏感,“他们愿意去较近的超市购买日常所需品,而不是驱车去大卖场来回奔波”。 “小一点 更有价值” 超市变得多元化了,对供货商来说,他们已经开始在大卖场、精品超市和社区超市以及便利店之间做些排列组合,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为有利的主场。 牛一超最近很忙,作为爱生雅贸易有限公司的销售主任,他得维持公司代理的德宝纸巾等产品在华东市场60%左右的年增长率。牛一超对记者说,现在赚钱的都在精品超市、便利店,未来公司也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这两个渠道。 █收费少去三分之二 大卖场销量不错,但可惜盈利困难,原因在于五花八门的收费,进店费只能算是大卖场所有收费的代名词,新品费、促销费、特殊陈列费……让低毛利商品的供货商头疼不已。 相比之下,精品超市和便利店的各类费用会比大卖场少去三分之二。便利店是德宝能够盈利的渠道之一,纸巾在便利店以单包纸巾的形态售卖,方便年轻人“顺手牵羊”,销量良好,更重要的是,顾客对价格不甚敏感。 █新品试水的好平台 一些品牌会用精品超市来做产品形象和品牌推广。除了费用更低,精品超市包括陈列货架都会做得比较精致一些。“我们有新的产品都会先在精品超市售卖,看看市场的反映。”牛一超说。 不仅如此,精品超市在促销方面会给予更多的配合。牛一超甚至认为,精品超市的作用可以与广告相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