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找到了出路
作者:;出处:《店长》2015年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不要动不动就谈到颠覆,生鲜电商若和传统农产品产业链合作,或许会活得更好

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80%的农产品经由遍布全国的约4200个农批市场组成的网络进行流通,农批市场是农产品流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根据某官方背景报告,蔬菜在进入销区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流通环节中,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占总流通成本的约45%,接近一半。如果再加上中间商的利润,那么菜价中流通环节占比超过70%。然而,随着生鲜电商浪潮越发汹涌,农批行业已然感到强烈不安。

与农批市场平台不同,电商平台相对较轻,模块化程度高,社会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被称为电商最后蓝海的生鲜电商领域。

报道称,我国涉农电商平台已经有三万家,农产品电商平台三千家。无论数字是否确切,已足以证明生鲜电商的火爆程度,且不同于上一波粗放投资浪潮,亚马逊等巨头开始引领生鲜电商进行精细创业——但是,却无一盈利。

虽然说到互联网思维,往往就要谈及“颠覆”,但是有些时候,求同存异或许能使市场变得更好。

看市场:平台之争

【生鲜电商似乎成了来不及完成现代化的农批市场的掘墓人,农批市场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北京新发地在京东设官方旗舰店、深圳农产品公司更是建立了涵盖多个层次的电商平台,还邀请前阿里巴巴CEO卫哲一起筹划农产品B2B电商大平台。

与各类主体相比,农批市场搞生鲜电商更有资源优势,各类农产品聚集在此,各级贩运商聚集在此,全国超过80%的农产品交易在这里完成,其中不仅有大众消费农产品,也有优质的基地产品和进口产品。

而生鲜电商,虽然农业上游的种植企业、中游的流通企业、下游的分销企业纷纷涉足生鲜电商,更有各路跨界精英奋不顾身。虽然全国的生鲜电商几乎没有盈利的,说明生鲜电商并未产生新的价值,并未形成成熟模式,大家面对的更多是产业变革带来的共同烦恼,如食品安全无保证、冷链物流不完善、标准化缺失等。

论资源:相辅相成

【无数的生鲜电商失败案例反复印证着一个事实:生鲜流通的根本问题并不在“最后一公里”,而在最初的“一亩三分地”】

电商作为新型平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保障了食品安全,方便了消费者的采购,但生鲜电商平台大都处在下游分销的环节,对于农业中上游的问题几乎没有贡献。农产品流通的问题与农业生产方式休戚相关,相对于下游销售,农业中上游的问题更为突出,例如生产破碎化,食品安全问题,批发贩运环节过多,标准化缺失,品牌化缺失……

生鲜电商还包含着大量的新元素,如冷链物流、人口结构、互联网科技、社会心理等,已然成为一个新的商业领域,需要以新的模式生产新的价值。然而全国生鲜电商几乎都不盈利,说明目前的生鲜电商还不足以作为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它还需要优化运营,需要继续整合产业链条更多环节,整合更多关联板块。

电商不仅是一种销售渠道,更是一种全新的商业组织模式,针对标准化产品,互联网对产业组织形态进行了再造,而针对农产品,还需再造产品本身。面对行业再造,农批市场和生鲜电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农批市场龙头企业已经开始探索现代化流通设施和世界先进的电子拍卖交易模式,而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型农业公司也开始布局农业中上游,发力全产业链。

看发展:双剑合璧

【在农产品流通的中下游,一个本地化的农批市场可以充分结合生鲜电商,更好地解决行业问题,最终完成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

这两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上马生鲜项目,如天猫的大闸蟹、烟台苹果等。但是在天猫亲身体验后发现,产品标准化还是做得不好。京东今年也涌入了一大批第三方生鲜企业,经过目测,销量一般。综合电商平台进军生鲜品类主要依靠其先发优势,有其他品类做支撑,导流容易,而且不涉及除了展示促销外的其他环节,其它环节由商家自己解决或外包给第三方物流解决,平台则只承担自己熟谙的营销环节。对于它们而言,农产品的生产-营销-配送产业链已经成为“哑铃”式成本分布,它们只取中间环节。

农批市场巨头做B2C平台,既没有先发优势,又没有流量优势,需要投入太多资源去培养市场知名度,而且有天猫、京东、顺丰等巨头挡路,成功独树一帜的可能性不大,所以B2C平台不是一个起步的好选择。但是可以先利用已有平台开发B2C业务,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增加客户关联面,为以后搭建平台做准备。

业务模式其实才是“小而美”的轻模式,可以边干边改,低成本积累经验,培养用户认知度。在宏观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树立标准,培育品牌,教育客户才是侧重点和可以有所积累的内容。一个本地化的农批市场,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和第三方物流,选择市场内优质产品,最好是海外产品或基地产品,利于稳定货流和品控,做爆几款单品,形成品牌后,进而再扩大选品范围,培养更多供货商稳定供货能力,进一步增强品牌知名度和供应链控制能力,最后再自建平台导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