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资零售企业学什么?
作者:王辰;出处:《店长》2006年1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随着国内零售领域对外资企业的全面开放,国内零售企业与世界级的外资零售企业在市场上的正面交锋已不可避免。
  
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国内零售企业与外企之间的差距,无论在企业规模、资本实力、管理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还是在人才掠夺和培养、市场布局的长远规划等诸多方面,国内零售企业的劣势都很明显。如果不能加快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水平以及尽快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发挥自身特长,届时,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必将以激烈的方式演示出它的威力。
  
在危机四伏的国内零售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上,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学习就没有提高”的规律,正在日益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数不少的国内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资零售巨头的强力挤压下,迅速发展壮大。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推广的。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外资零售企业在经营战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和发展信息。师夷长技以制夷,做到知己知彼并与世界的发展同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落伍和陷于被动。
  
回顾近年来国外先进零售企业的发展动态,我们看到,无论是企业经营战略方面的调整、高新技术的使用、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对我们国内零售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跨国零售巨头不断提高和加大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并因此获得巨额利润,在国内零售市场的拓展方面,则以尽快完成战略布局为主。
  
有些外资零售巨头更是公开表明,短期内在国内市场扩张进程中“不盈利”的战略意图。在此方面,除了其资本运作方式、“合理避税”等因素之外,也反映出通过强势的价格竞争占领市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培养和扩大消费群体的决心。

 
  
二、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强化、细化商品和客户管理,将“商品的品类管理”向更加精细、准确和个性化的“客类管理”方向延伸。
  
此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成熟,最直接地反映在对促销活动的策划、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和促销结果的判断评估方面,对商品的选择和组合、对促销计划针对的目标顾客的确认和锁定,以及促销目的达成等诸多动态因素,做到了更精细和准确的控制。
  
也就是对“DM的投放精度”的控制,是建立在一整套不断完善的商品与客户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判断与总结的基础之上,避免了仅仅依靠采购管理人员的个人业务能力和有限度的经验判断来设计和实施促销活动的高额成本与经营风险。这种将商品品类管理引向客类管理的精细化技术,也是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与实现差异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加大对射频识别条码在实用方面的投入,以求得在未来几年内,因对此项技术的掌握和操作准备而在商品采购,库存控制,物流配送等重要领域赢得竞争优势。
  
射频识别,也就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此项技术的应用,对于在零售行业的商品采购、商品存储、商品运输、商品陈列、商品销售、商品识别统计等多方面的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具有意义深远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可以改变目前传统的零售企业的管理流程和操作管理方式。目前RFID技术,对于外资的零售巨头而言,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只待其使用成本因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而降低之日,便是零售管理全面自动化信息化之日。
  
RFID在零售行业的具体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零售环节:RFID可以改进零售商的库存管理,实现适时补货,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提高效率,减少失误。同时,智能标签能对某些时效性强的商品的有效期限进行监控。商店还能利用RFID系统在付款台实现自动扫描和计费,从而取代人工收款。
  
2.存储环节:在仓库里,射频技术最广泛的使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整个仓库管理中,将供应链计划系统制定的收货计划、取货计划、装运计划等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如指定堆放区域、上架取货与补货等。
  
3.配送分销环节:在配送环节,采用射频技术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提高拣选、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


  四、大力优化
SKU数量,减低商品管理和采购成本以提高销售效率。
  
通过精确的统计和管理,在不断开发物流配送效率潜力的同时,有计划的大幅度减低门店单品库存,以提高库存周转率和经营业绩。在国内的零售企业里,对于SKU的管理,大多注重与其数量的增加相对应的、从上游供应商处收取的新商品进场费用的增加,顾客选择商品余地增加等“积极”因素。而忽视了随着SKU数量的不断增加必然带来的门店商品陈列面积减小、货架陈列效率降低、无效商品增加、库存金额和控制难度急剧增加、订货难度增加与订货准确率下降,员工工作量与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同时又使得工作效率减低,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加,盈利能力下降。
  
SKU数量控制不力和商品汰换制度不健全,甚至变相促生了企业内部,尤其是采购部门的腐败现象。只有通过不断的开发高毛利与销售潜力的新商品,不断汰换低效率商品,有计划的控制SKU数量,在减低采购成本的同时,提升单品销售、毛利与周转率,则是外资零售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技术和能力,提高商品、服务与成本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家乐福一举削减杂货部门20SKU的魄力,正是基于对商品规律的了解、把握之上的明智举措。

 
  
五、加快自有品牌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以求突破毛利空间瓶颈。    

在商品以及营运管理模式日益同质化的现代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开发与市场认可程度、自有品牌商品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自身的品牌与价格形象。外资零售巨头依靠其自身实力,尤其是对顾客消费习惯、市场发展趋势与方向、商品功能、特性与价值的了解开发,对同类型商品的供应商和生产厂商的控制能力等方面,与国内零售企业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开拓自有品牌商品巨大的,比出售正常商品高出20%的利润空间,则是外资零售企业近年来特别关注的重点业务。比如,家乐福目前已经有1000多种自有品牌产品,占总商品消费比例的5%。沃尔玛已有12大类近1000种的自有品牌产品。屈臣氏也计划将现有的500个自有品牌产品增加到700个。而外资零售企业在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的所属品类方面,也不再只仅仅限于顾客对于商品品牌认知程度不高的一些快速消费品领域,在办公文具、小型家用电器、甚至是时尚类男女童服装方面,也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也应该对我们国内零售企业,在学习外资零售企业的先进经验时的反思和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