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海洋已经血色一片,无休止同质化竞争,利润日趋微薄。市场是残酷的,不进则退,本书阐述的理念就是如何突破红海。“蓝海战略”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以创新为中心”,这个大的理论又包括了五个分支概念,分别是:消费者得到最大的价值、创造有效的新需求、建立有价值的差异化、策略定价模式、选择性的降低成本。 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商学院的“宝贝”。他所提出的理论是“以竞争为中心”,其经典著作为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蓝海战略》的作者W·钱·金教授和莫博涅教授呢?我猜,可能是想论证“以创新为中心”比“以竞争为中心”更实用或更有优势。以现实的情况来看,蓝海战略是红海战略的补充或者是延续。“以竞争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像是剪刀和锤子一样无法说哪个更好用,只是其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不同。 回头看看还健在的百年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都是从红海到蓝海,再从蓝海到红海,不间断循环。这个循环一旦中止,无论多大的企业都会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低头想想成片倒下的老字号,心里怅然。
本书阐述的理念都是企业人耳熟能详的词句,而说创新这个词的频率更是已经可以把人们的耳朵听出茧子了。消费者得到最大的价值,与“用户至上,一切纷至沓来”(Google理念)、“关注消费者”(蒙牛理念)的涵义没有任何分别,为什么还要提起呢?是我们一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时间可以忘掉一切”,企业的管理者也是人,时间长了也会把用户是核心这样的真理淡忘了。所以就采取些笨的办法,就是让眼睛天天看到,耳朵天天听到。第三个分支概念和第五个分支概念是对应的,建立有价值的差异化必然会引起成本上升,一味的降低成本会引起成本和服务同质化,所以选择性降低成本。 关于迈向蓝海的六大途径,1.改造市场边界;2.专注愿景而非数字;3.超越现有需求;4.策略次序要正确;5.克服重要组织障碍;6.把执行纳入策略。以下是我的个人理解: 第一,改造市场边界。既要专注又要超越是很难的事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决定,不要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眼睛可以看得长远些; 第二,专注愿景而非数字。远期计划目标与近期计划目标,总是会有冲突。舍近求远,还是舍远取近?困扰许多人。杰克·韦尔奇说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很难兼顾,我领导通用电器二十多年还未找到很好的办法”; 第三,超越现有需求。不要被行业经验所束缚,经常运用换位思考; 第四,策略次序要正确。用户效益第一,一切以用户效益的轻重缓急来安排公司运营; 第五,克服重要组织障碍。实行蓝海战略时,对组织需要推翻现状的程度通常较为剧烈,对员工的激励与考核同时进行; 第六,把执行纳入策略。执行是所有理念能有效运作的基础。蓝海战略的理念,我与中关村很多公司负责人讨论过,100%的人认同这个理念,可有98%的公司依旧没有任何改变,企业是这种执行能力——学习任何先进理念都没有用(学习型团队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中关村的众多公司里,绝大多数的公司经营相同的产品、提供相同的服务,没有任何技术与专利。这就是中国的硅谷?所以几年内中关村会有80%的公司关门。
生存的公司如果不能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就必须开拓新的市场。所谓蓝海,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