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不可忽视的细节管理
作者:扬吉;出处:《店长》2006年5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破窗:细节管理如何缔造一流企业》(以下简称《破窗》)是一本教授企业如何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书。如果之前你已阅读过《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等书,并对里面的观点了然于心、感同身受,那么,《破窗》对你而言很有可能是毫无新意的。它借助社会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如果一座建筑内有一扇窗户坏了没人修复它,很快这里其他的窗户都会坏掉),其实说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那些看似细微且无伤大雅的瑕疵倘若不予以重视,将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其直接后果便是摧毁一家企业或一个品牌。

对此,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比如一家咖啡店,你突然发现那里的墙壁似乎有些年头没有粉刷过了,甚至不少墙面的油漆开始剥落,出现细小的裂痕,好像还有些碎屑。看到这里,你或许会产生一系列的不安,担心墙上的碎屑会不会掉到咖啡里去,或者落在某个地方,不小心被卷进面包圈里。你甚至还会由此联想到咖啡店里其他的硬件设施也年久失修。于是,你忍不住会责问自己,来这里排长队买咖啡到底是图什么?再比如进一家商店,那里的销售人员一个个都是不在状态、心不在焉、情绪低落、对工作感到厌倦,没有为顾客服务的意愿(更别提是微笑服务了),那么,我们对这家商店的第一印象肯定不好,自然而然地会把这种行为与企业管理联系起来,奇怪他们为什么会对掏钱消费的人如此冷漠。想着想着,很可能就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考虑去别处消费。

作者迈克尔·莱文认为,商务生活中的“破窗”俯拾皆是。一个邋遢的柜台,一份随意摆放的销售名录,一张菜品名称杂乱无章的菜单,一个不懂礼貌的雇员,一面油漆褪色的墙面、一种陈腐的店堂摆设,一个很难打得通的客服热线,一次不周到的人员接待……按照作者的说法,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应该是细节至上者、完美主义者。大到天时地利,小到鸡毛蒜皮,什么都要认真对待,什么都要严阵以待,从逻辑上来讲,它是行得通的,而且将最大程度杜绝“破窗”的出现,从而带给客户最佳的产品或服务体验。然而,在实践层面它却并不必然。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机会成本,同一时间里,改善A与改善B往往不可兼得,必须要选择其一,当我们过分追求完美,追求细节,可能就忽略宏观、战略层面的决策和把握了。如此一来,且不说“破窗”会使公司“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重大的战略失误就足以让公司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万劫不复。所以,作者也承认“过分强调公司细节(虽不起眼却很重要)能决定公司成败也是不对的”。那么,问题是什么才是管理者真正需要警惕的“破窗”呢?

作者认为,首先是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因为与客户直接打交道、时常打交道的是员工,而不是老板。他们一旦工作态度不好,服务意识差,不关心企业利益,这些不好的一面会立马被客户知觉,而且它本身就像是一种病毒,很快公司上下都会受到感染。如果公司忽视了这些员工,不及时纠正或撤换他们,最终会使公司斗志锐减,趋于溃败。还有是企业的外在形象。正如前面举到事例,从墙壁、地毯、窗户到网站、服饰,直至员工,都会影响到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印象。即便客户未能登门拜访,这个结论也能成立,因为企业还可以通过广告、宣传或指派销售代表到客户家中拜访确立企业的公共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保持一致性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行为都应传达出一致的企业形象,但无论怎样,展示合适、得体、专业的外在形象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认定某个瑕疵是否是破窗,是否需要及时纠正或完善,检验标准在于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和品质,是否会降低客户的忠诚度,是否会弃客户的需求于不顾。

除了检讨“破窗”的失败教训,作者也不忘对活学活用“破窗”理论使企业成功的个案解读。例如捷蓝航空、标靶公司、迪士尼公司、苹果电脑、Google等,通过这些案例,作者指出,具有执著精神和强迫性的冲动有助于企业经理掌握“破窗”;当顾客选择你的企业时,他或她一定有所期待,因此,如有可能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超越顾客的预期;为顾客提供超出你职责范围的东西,你将因此在对方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了解顾客体验的唯一方式就是亲自扮演顾客的角色;特别要注意网络破窗的出现,在网络世界中,企业的瑕疵和问题将比任何时候,任何形式都容易蔓延开来。

以上只是企业运用“破窗”理论的若干方法。“但方法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并不需要了解所有这些方法。你真正需要的也是我希望本书能为你提供的:对于企业经营的一种全新的视角,最重要的是对细节的关注。”其实,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在我们身边,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事情做细的人很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很多,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很少;管理规章制度很多,不折不扣执行的很少。而《破窗》给出的启示恰恰在于,我们应该尽快树立起一种积极寻找企业裂痕的态度,因为它将有助于我们实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