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蔡明
年龄: 41岁
籍贯: 成都
职位:成都华联商厦总经理
地址:成都市建设东路55号
业态:社区百货店
开业时间:1994年
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
布票的怀旧余味还残留指尖,花花绿绿的贵宾卡之类的片片就铺天盖地地洒落了下来,填塞了我们的小包包。这感觉,颇有点“恍若隔世”吧,六十年代的生命。
我是说蔡明。我是说成都华联。
变奏一:搭乘市场专列
成都华联商厦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它现在的身份。而事实上,这个百货1964年就成立了,掐指算算,现在也已经是42岁高龄。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百货店什么都卖,小到针线,大到家电。不像现在百货做得越来越专业,分业态、分专业。我们当时做得做好的时候,在成都总共有三十几个商场,大的几千平米,小的一两百平米。80年代以后,相应市场的变幻,实行企业化运作,企业开始剥离运作,在工厂设的商场最后都划给他们了。” 当时蔡明在公司当副总,并开始着手商品的调整。
“商场服装的比例越来越大,日用品的比重也在扩大,工具类开始减少。后来基本上就没有了。”就像人们感知的那样,鉴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间的产品慢慢退出了市场。“家电发展很快。它的比重也增加了。”
变奏二:萌动的股份制改造风潮
“到了1990年,我们觉得有问题,规模上不去,所以又开始调整,当时大型百货企业开始出现,业态分的不是太清楚。而且企业都是自己生产产品,自己经营。更有意思的是在那个年代,商品品类很多,品类就被作为设立部门的依据,而不是现在这样,也就没有招商部、企划部。”
成都华联从93年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造,之后又进行重组,这些都是由蔡明负责。
当谈到华联变脸之前之后的一些变化时,蔡明笑了。“上市前是一个纯正的国有企业,现在变为国有控股企业。它的内部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系列的考核制度什么的都还是以前国有企业的一套。当时国有企业几乎都是这种模式。”
但是从一些数据分析来看,1992年年底,他们的净资产只有1200多万,1996年年底就达到两亿多。是股份制改造的福音还是市场的垂青,蔡明不置可否。他只是觉得当时只要把门打开就有很多顾客,生意太好做了。不像现在,每天都有不同的店在做眼花缭乱的的活动吸引消费者,还要考虑哪些品牌适合引进,哪些是要淘汰。
蔡明也谈起了1998年的那次效益下滑事件。“一个是工厂开始外迁,导致这个区的人口数量在减少,迁出后的土地的开发也需要一个周期,起码三到五年。这段时间消费人口就会减少。我们开业之后也没有对商场的经营定位、品牌布局规划做调整,也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1998年有关连锁和收购的设想。当时我们觉得,小型便利店在中国是最具有竞争能力的一种业态。上市以后,我们想收购红旗连锁,当时的设想是在发展便利连锁店的同时,自己建一个配送中心。原先的这里只负责工业品的配送,收购后的红旗商厦来负责食品这一块。两个配送中心,形成一个物流中心,建立一个连锁公司。最后这个设想被否决了,因为当时两个都是国有企业,如果要收购,一定会有很多利益冲突。所以2000年我们开始收缩,只留一个商厦。我后来又去负责公司的对外投资项目,之后公司又去投资煤矿、白酒,做了很多但是都没有做成。之后公司很大一块还投资到城市管道,收益很稳定,但是回报期太长,每个年度的产出比较低。最后的决定是这样的:我们的商场要进行重新定位,想把它做成一个社区性的百货公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状态吧。
变奏三:营采分离的现代情调
2000年的不断尝试和持续挫败,让蔡明和他的老百货长期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一直到2002年……
“运营、采购、招商,相互分离,我们的做法是先让大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以前,上层的权利过分集中,根本没有按百货店的内部流程去管理。我接手的时候,甚至连计算机管理系统都没有的。我先从管理开始做起,然后是进行大面积的人事调整。‘快刀斩乱麻’,我花了22天把所有的人员都进行了变动,之后又对卖场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砍掉了生鲜类食品,卖场开始收缩,现在成了一个与百货配套的超市,整个超市只有一千多平米。从经营的品类来看,偏重于服装、化妆品等时尚品牌。同时,对原有的品牌进行调整,强化品牌意识,短短几年间(截至2005年底),我们撤换了70%的供应商,重点引进中档时尚品牌,甩掉了很多档位较低的品牌,但也保留了和这个商圈有基本关联的一些中老年品牌。”
“去年,我们把二楼的男装调整到了四楼,把女装扩大了,原来女装只有一层,根本装不下,后来把三楼也做成了女装。今年,在2005年大的布局确定后,又进行了品牌调整。今年的品牌调整力度就特别大,今年大概百分之四十多的品牌都换掉了。2003年进来的品牌又进行了大换血,整体架构和品牌形象都往上提了一下。现在,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华联商厦的重新定位和调整,花了三年时间才到位。只能说是基本上的,因为现在不断的有新品牌出现,男装的品牌也不是很整齐。从男装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处在一个价格带里,各品牌之间的落差也很大。”
据蔡明讲,商厦架构和品牌的调整已基本告以段落。接下来的时间里,蔡明开始了内部管理的调整的漫漫之路。今年他们对店面的装修改造变化很大,费用投入当年消化掉,业绩还是在不断增长。商厦的宾馆也进行了装修改造,想把它改造成一个标准的三星级宾馆。这些都还是硬件设施上的体现,特色服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蔡明对服务的理解是这样的:“顾客在我们商厦每个地方都要得到他应该得到的服务,但我想这个服务并不是强加的,我们现在正在找这种服务项目。我们也要求各个层面的员工要树立一个服务意识,走到哪个地方应该有一个垃圾桶,那就应该有这样的服务。还有标语提示,座椅都要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就是从这种细节来抓服务。当然最终还要回到你的商品、品牌。”
变奏之四:奖惩分明的员工管理
在员工管理方面,蔡明认为,罚款不是最好的方法但确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我们是国有背景的企业,员工的年龄相对偏大。比如,他们的保洁工作没有做好,管理人员跟他们说了,他们当时即使做了,也不会长久的维持的,这样的话,你的管理人员就很累。若是罚了他们一次款,由于他们收入不高,就会心疼,就会记住自己的错误,重复犯错率就低了。”
在员工收入方面,施行浮动制考核。每个月按时出勤,就给你多少;再者,就是销售额提成。“施行浮动制考核,差异化奖金发放,当一个员工看到别的员工拿的比自己多,就会有所触动,自然会找差距,再努力了。其次,我们对重大节日的促销收入做指标,达到指标就把奖金分到楼层,由楼层主管经理再分给员工,包括厂家的促销。”
把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蔡明和他的高管团队就轻松了不少。激发管理团队和员工的积极性,并不意味着他对下属的放任不管。每周五上午,是华联商厦的老总巡场时间,出现问题,现场整改;下午就有整改报告通告给全体员工。
蔡明也总结企业做好的几个关键,“第一,企业体制要好;第二,信息公开、透明;第三,奖惩分明,奖励的钱都是罚款得来的,公司也没有损失。”
变奏之外:矜持是一种品质
看看撕心裂肺的血拚,再看看遥遥无期的价格战,蔡明感到很头痛。 尽管成都最早的促销力度是蔡明他们推出来的。他们也最早搞通宵营业,通过这种活动,吸引商圈以外的人们。他们也推出过买两百送两百的活动,也在成都引起了轰动。
“对促销这种活动,我们是积极参与的,但同时也要控制节奏,就是说什么时候力度要放大,什么时候力度要小一点,这个要以商圈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其他竞争店的情况为基准。同时还要平衡我们的收益,因为不可能只是一味地去牺牲商家的利益。现在促销做得非常频繁,导致现在很多品牌商和供应商都把价格标得很高,最终的结果还是对消费者不利。促销从长远看,不是很好,还是要回归理性。现在像我们这种店,没有能力去操控市场。我还和其他店属于同质化竞争阶段,我只有去应对。不过相信不久的将来,营运还是会从价格取向转向价值取向。当然,这个也需要整个行业都去这样理性地对待,同时也有待于一大批这样的零售企业素质的提高。这样无序化的经营状态,对大家都不好。我们自己把搞得很乱,会给以后外商进入留下很大的空间。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商圈、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市场的情况,真正去寻找差异化的东西。”
变奏之后:阳光 空气和水
《撕裂的末日》,窗纸纷飞、阳光洒落的瞬间,教士的喜悦也就不过如此吧,蔡明想。
从蔡明接手时200万的年利润,到现在上千万年的利润,成都华联商厦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也仅仅是开始,很快,华联在成都还会有一家新店,还要对现有的店进行二期再建。面积要增加,只百货这一部分就要增加八千多平米,综合下来,总面积可能能达到两万五平米。同时蔡明还要做一个写字楼,用于出租和出售,把他对商场的投入给收回来。之后还想做一个专业店为主的购物中心……
除此之外,还有……
“每年我们对员工的培训,就要花到十几二十万。我要在我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给他们增加一些提升自己的机会。我希望在我任职期间,我带领的员工能买套房子,我的责任就是带着他们过好的生活,改变他们就业的观念,把他们的能力能提升起来。我希望,以后如果我的企业不做了,我走了,他们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别的地方去挣钱。”
……
化茧为蝶,也许只要一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