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解答读者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 ||||||
| 作者:本期嘉宾:刘卫刚;出处:《店长》2007年2月号 总第34期 | ||||||
|
||||||
|
读者问一: 如果你的员工在工作上非常优秀,平常也非常服从管理,一些问题平常不提,而酒后提出来该怎么办? 刘卫刚答: 这是一个员工正确处理工作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典型例子。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人,在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正常情况下会表现出三种心理。包括家庭心理、社会心理和工作心理,我们中国人的家庭心理讲求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夫妻之间的互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而社会心理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其中又以人与人之间的“义”最为突出;工作心理则强调一切以企业的效益为出发点,即在工作中,必须动用工作心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三种心理就要在不同的场合处理得非常恰当,最常见的是工作心理和家庭心理的冲突,以及社会心理和工作心理的冲突。 上述这个案例,恰恰说明员工在工作中正确地动用了工作心理-服从管理、表现优秀,而没有动用社会心理-上司不够关注我个人的需要,不够朋友,或者不够坦诚等。出现这种情况,应当引起重视,就是我们可能只注重员工的工作表现,而没有关注到员工的情感需要。今天的管理,特别是在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能只是一味追求目标的达成,还要对员工进行情感管理,即关注员工的情感需要,如尊重、个人的职业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成就感等等。盖普洛公司对成功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成功组织的达成卓越的有效突进之一,就是关注员工的个人情况。这就要我们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之余,运用非正式的沟通,让员工在宽松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了解员工的需要,进而在工作岗位、职责规划、学习发展、绩效管理等方面,关注到员工的需求。 常言道:酒后吐真言。这个时候,我们作为管理者,动用社会心理而非工作心理,就会认为这个问题的出现很正常,并且认为是和员工增进感情的好机会。处理的方法是耐心聆听,真诚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感谢员工的坦诚相告,以朋友的身份而非上司的身份与员工交心,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不能认为员工是给我难堪,不够尊重我等等,这样,效果就会适得其反。这个时候,员工要的是我们的态度,而非结果。然后,想一想,在工作上,我们在什么地方忽视了员工的感受?针对我们对员工的管理,尽可能做出基于工作心理而非社会心理的相应调整。 读者问二: 如果你的员工对工作没有积极性你怎么来处理? 刘卫刚答: 员工为什么会有积极性?首先是员工要有需求,其次是我们要激励员工的需求转化为动机,然后促进她/他达成行为表现。因此,员工如果没有了积极性,我们应当采取下列步骤: 一、 发现或发掘员工的需求,例如:获得更好的报酬、更好的职位、担负更重要的责任、获得更多的授权或者期望更公平高效的管理环境等。找到或激发出员工的需求,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只考虑“钱”的问题,要更多地考虑“非经济”的因素,而且,管理的实践表明,非经济的因素,往往是最为本质的; 二、 设计针对员工或管理者自身的改善行动,通常情况下需要设立改善的计划,订立达成目标的时间。如果在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涉及更高层面的问题,还应当提出改善建议,并告知员工你所采取的行动。总之,这个环节是取得员工理解的过程,一时无法解决或自身权限取法解决,要取得员工的谅解。绩效=管理环境*员工技能,改善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在这个环节中,必须要以组织本身的规章制度为准绳,不能够以破坏或牺牲组织的原则为代价。 三、 促成行动,在做出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后,观察员工积极性的变化,如果我们已经在上述两个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尽了我们最大的能力,而员工仍然不能够理解,积极性仍然不能够提升,那就请她/他另谋高就。 编后: 从本期开始,本刊开出“经营诊所”栏目,以问答的形式,请业内专家或者资深店长给予读者们解惑。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如果读者们遇到某方面的问题或者疑惑的话,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请相关资深人士给予解答。 电话:0571-87015503-869 传真:0571-87015503-813 Email:fangxl@linkshop.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