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作者:方献礼;出处:《店长》2007年4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姓名:张东

年龄:43

职位:联华超市金汇店店长

籍贯:上海

地址:上海市金汇路568

业态:标准超市

调整开业时间:20041121

经营面积:550平方米

 

 

1991年成立至今的16年来,联华超市遍布上海城区,犹如憨实可亲的邻居,照顾着上海市民的油盐柴米,分享着上海市民的喜怒哀乐。近年来,上海市民惊奇地发现,他们熟悉的联华超市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往蓝黄相间的店招被温馨时尚的橙色店招所取代,店铺布局更加流畅,商品种类更加精致,商品陈列更加精美,生鲜品种更加丰富……。

随着竞争的加剧,上海的标准超市受到大卖场和便利店的双重压力,市场环境日趋严峻,业内人士对标超的生存普遍持悲观态度。经过充分的考察、调研,时任百联集团总裁、联华董事长的王宗南给联华上海标超定下了走“差异化经营”的转型路线。其转型战略之一,就是对位于条件成熟区域的联华标超门店实施中高端模式的转型,其目标顾客锁定在日趋壮大的城市新一代白领和高端人士。

在此背景下,金汇店作为联华第一家转型试点门店,正式亮相于上海标超业态。

金汇店所处的商圈,是上海西部商圈的组成部分,是闻名沪上的古北商圈的延伸区域,在这一地区境外人士居留比例相当高,尤以日韩人士和港台同胞为众,而上海本地人在金汇地区只占三分之一。

金汇店店长张东亲历门店转型,尝尽其中酸甜苦辣,面对本刊记者,张东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从实际效果来看,金汇店两年来的经营还是非常成功的。转型之前,门店员工24人,转型之后由于生鲜的功能的强化,新增了11个人,其中7个人是生鲜经营人员。门店转型之后,盈利水平明显增强的,毛利从原来的不足14%,提升到目前的16%以上,连续二年的年单店净利润保持在150万……”

门店的转型不仅仅是商品种类和硬件条件的改造,更是经营理念的革新。在门店转型的起始阶段,张东几乎每周都要向总部领导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几乎每次老总都要问,你的进步在哪?你的疑惑在哪里?你还需要哪些帮助?老总的重视既是给张东的压力,也是给他的鼓励,迫使张东更加深入的思考转型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所以,对于张东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提升过程。

在门店刚刚开始改建的时候,张东也确实经历了不少的瓶颈,“我已经做店长一段时间了,在门店布局、商品陈列、要货等方面,要完全摒弃过去的惯性思维,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刚开始,我在经营实践中,依然延续了许多旧的习惯,绩效提升不甚明显。之后,在总部各职能部门的帮助下,我逐步学会了通过分析来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喜好、饮食习惯、购物习惯,只有很深的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你才能够配备适销对路的商品。”

关于门店的核心竞争力,张东开玩笑说,如果我这家门店关掉一个月,而顾客没有什么感觉,那么,我这家店就是失败的,因为随时会被其他竞争店替代掉;如果我的门店刚关掉一、二天,顾客就感觉不方便的话,那么,我这家店就成功了。

 

对话实录:

记者(以下简称“记”):转型之后,金汇店的调整力度还大吗?

张东(以下简称“张”):随着业态多元化的发展,消费者的忠诚度与商业网点的发展呈反向增长。标准超市大多处于居民社区里,要留着消费者,持续调整给他们以常来常新的购物体验是至关重要的。05年开始,我们大力引进进口商品和差异化商品,目前在销的进口商品始终维持在近2000SKU,涉及的进口商品供应商约有50家,几乎涵盖了目前上海所有实施超市销售的供货商。起先的时候,他们都没有跟联华超市合作过,听说联华超市转型了,也愿意在联华超市上架销售,哪怕你起步的时候做的量并不大,他们也是愿意尝试。

 

记:在商品的调整方面,您有什么样的心得?

张:做为一名转型门店的店长,对商品的敏感度是很关键的,商品调整,要敢于打破传统经营观念,走在市场的前列。举个例子,比如说冰激凌,以前我们理解的冰激凌,普通的消费者只有在天热了才想到吃冰激凌,与外籍人士吃冰激凌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在国外,冰激凌是常年销售的商品,是他们几乎每天需要的甜品。当然了甜品的种类也很多,比如布丁、点心、糕点、色拉等等。既然我的目标顾客以境外人士和时尚年轻人为主,门店就要满足他们的需求。

 

记:你们门店在生鲜经营方面,有什么特点?

张:现在我们的生鲜经营比转型之前的要好很多。转型之前,每天也就是1万元营业额,转型之后每天保持在3万多元。标超的生鲜经营不能像是大卖场那样靠“跑量”取胜,我们的门店能够吸引顾客进来购买生鲜,还是靠品种,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们门店的生鲜品种,尤其是像水果蔬菜,甚至比古北地区的一家著名的国际性大卖场还多。

做生鲜,有时候还是你敢不敢做的问题。比如,有些高端的水果,很多消费者喜欢,但并不是一看到就会买。他今天看到了你这里有这种水果,就记下来了,过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就会买这个商品,过几天他再过来看到你这里没有了,就会失望。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他们对你的门店就不忠诚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每时每刻都要有消费者需要的新鲜的食品。

再者,就是生鲜的鲜度要保证,不要把不新鲜的东西卖给顾客。顾客不是因为贪便宜才来到你的店里购物,还是想要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在改造初期,通过专业咨询公司的调查,顾客所以愿意来我们这购物,第一,是因为能够买到我想要买的东西;第二是新鲜度和商品的质量有保证;第三是服务好。基本上,我们还是坚持从这三点来开展我们的工作的。

 

记:做高端店,生鲜的损耗怎么合理控制?

张:首先是人员的培训。以前选员工,我们喜欢用“万金油”式的员工,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但是,现在我选择员工,更注重他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做生鲜的员工,首先你要懂得的产品的维护和陈列。我说的这个维护,包括蔬菜、水产、肉制品,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损耗会很大。在维护做好的前提下,你要合理制定价格。 一个产品出来,打个比方说,苹果,一箱拿出来,我把卖相好的拿出来装托盘,很漂亮,有很好的感观冲击力,卖价相对可以高一点。卖相一般的苹果,我包装可以简单点,毛利也可以稍微低一点。如果,你把一箱水果都当作“统货”销售的话,好的水果被挑走了,剩余的水果也卖不了好的价格,毛利自然也就流失了。再如肉制品,我们的肉是“联华天元”的自有品牌肉,员工在加工猪肉的时候,要有技术含量,一个是出肉率高不高,一个加工的花样,有的是加工成普通肉,有的是加工成精品肉,精品肉就可以卖出好价格。比如说是加工“大排”,在我的店里,大排有三种规格,首先是“普通大排”,粗加工的,再者就是“精加工大排”,还有就是“法式大排”,就是一块大排切下来,它的长柄骨头留下,旁边的东西切掉,油、皮等都切清楚,但是你必须留一段带油的肉,若是全部去掉的话,太精了,烤不出油的。我们始终坚持“优质优价”策略,好的商品就要卖好的价格。

 

记:你们给予这些高端顾客提供哪些不同的服务呢?

张:我认为服务是全方位的,但更要注重细节。我们是标超门店,不像是大卖场。从细节方面入手,做人性化服务。比如,有些人开车子过来,一次性买很多商品,要提好几个购物袋。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在门口的员工都会帮助他们把商品送到车子上。有些顾客还给我们的员工小费呢,当然,我们不会收的。你到大卖场买东西是不会享受到这种服务。还有呢,顾客在店里买肉制品、水产等,想今天回家怎么吃,我们现场按照他们的要求加工好,都是免费的。包括蔬菜,你想希望怎么加工,我们都会提供帮助的。

在收银过程中,我们的发现一个很小的细节,以往我们都是将找零放在收银台上,而找零的一角或五角的硬币都很小,如果你把硬币放在收银台上的话,顾客要一个一个拿,即不方便又不卫生。所以,我们才就提出,找零和小票要双手放在顾客手里。关注细节是转型店提升服务的关键

 

记:维护这些高端顾客忠诚度的难度大吗?

张:我认为,消费者的忠实分为两种,一种是低层次价格忠实,哪个地方价格便宜,就去哪家。还有一种就是层次较高的品牌忠诚,这部分人群从穿到用的,都是讲求品牌的。我认识一位老先生,他经常来我店里买东西,他喜欢吃饼干,但只喜欢“金宝利”品牌,30多块钱一包,每次买30多包。有一次,他告诉我,我在你的店里单买这个饼干就花了一万多块钱了。现在的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愈来愈广,忠诚度却愈来愈低,只有商家不断的变化,不断有新的东西来才能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我看做过一个案例,有两个消费者,一个层次相对较低的人,一个层次较高的人。如果每天给他们同样的一百块钱买吃的用的,而且必须在超市里消费。对于层次相对较低的人,一个月里在超市买商品80%是雷同的,他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怕浪费,他就会买一些自己知道的传统的商品。而对于层次较高的那位,他每天都会尝试新的东西,对于不好的东西,他们尝试过一次,就扔掉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所以,转型门店需要不断的去创新,多引进那些有品牌效应、知名度的商品,让消费者始终抱有去尝新的购物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