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握商业通用知识的最短路径 | ||||||
| 作者:卫弘;出处:《店长》2007年4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年都会招募许多新员工进入公司。他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许多人都会萌发继续深造的想法,也会征求我的意见。此时,我往往会建议他们去读在职MBA,原因是MBA的课程设计和知识结构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司整体运作,对自己工作也会有更新的视角和理解。 在阅读《MBA名校的10堂课》一书之后,今后再有人咨询我类似意见时,我将告诉他:“如果时间和经济条件允许,最好读在职MBA;如果不是特别想拿个学位,只是想获得更多知识,那么强烈建议购买并阅读《MBA名校的10堂课》;如果目前身负事业家庭的重任挤不出时间,或者仅仅不想掏相对昂贵的学费,那么,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 正如作者Peter Navarro所说,这本书试图挑战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MBA核心课程最为重要的问题、概念、工具、技巧及智慧浓缩在一本书中,成为有史以来实用性最高、可读性最强的管理书籍之一。但是,如果读完这本338页、29万字的著作,你也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这项任务完成得确实很不错! 我认为原著的名称《What the Best MBAs Know》比中文翻译《MBA名校的10堂课》更加贴近本书的主旨。因为美国名校MBA毕业生们除了建立一个“人际网络”之外,能够得到的就是一整套关于商业的关键概念、工具和技巧,而这些知识已经一览无余、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都包含在本书之中。 如果你时间有限或者举棋不定,建议先阅读本书的第二章《MBA课程综述》这一章。它对美国前50大商学院开设MBA的核心课程进行了比较,把课程分为战略及策略、职能、组织与领导力、政策与管制、MBA工具箱五大类,介绍了每类课程的侧重点和本书取舍的理由,并在最后花三四千字描述了一个案例:假设你是刚刚从哈佛大学辍学的比尔·盖茨,雄心勃勃要开展自己的事业,整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MBA课程能帮您做什么。如果您在读完本章之后还没有购买本书和阅读后续章节的强烈兴趣,那么你可以迅速做出放弃的决定,相信这本书不是为你准备的。 如果你和我一样为第二章的精彩描述所吸引,那么相信你一定会在随后的时间里认真阅读、品味和享受后面每一章的内容,在收获颇丰的同时经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从第三章到第十二章是本书的主体,平均每章30页,字数约3万。其作者均为著名商学院的顶尖教授,他们每人著有不止一本厚度超过砖头的MBA教科书,用1/20~1/30甚至更短的篇幅概括提炼出课程精华且要求生动可读,非大师级功力恐怕难以胜任。 在这里,作者们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章都有导读,穿插精辟的名言,从一个实际案例或故事开始,用一幅简单的图表列示出本章的重要问题及关键概念并在随后的篇幅中详细展开,每章4~8节,每节介绍1~2个关键问题和概念。论述过程绝少抽象的概念和推理,代之以平实的描述和案例。在每章结束处都有一个简短的总结,帮助读者把握要旨。 书太厚费时费力且考验毅力,书太薄则担心内容肤浅或遗漏重点。这本《MBA名校的10堂课》剪裁得可谓恰到好处,用最适中的篇幅浓缩了最重要的精华,通篇通畅可读。对于时间紧张、讲求实效的人士来说,不啻是获得商务通用知识的最短途径。 前期MBA热的时候,国内有些不法书商粗制滥造了许多所谓名校MBA书籍,似是而非,鱼目混珠。我初次接触《MBA名校的10堂课》时误以为又是类似货色,细读之后,深感名实相符。 不论是想读MBA的人士,还是已拿到MBA学位或在读MBA的学生,甚至讲授MBA课程的教授,这本书都颇具价值。正如作者所言:“希望你能真正享受本书的内容,同时希望它在你的书架上能永远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本让你可以一遍又一遍阅读的参考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