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身看开业 | ||||||
| 作者:刘衍利;出处:《店长》2007年5月号 总第34期 | ||||||
|
||||||
|
每次离开一个新开门店所在城市,打的前往车站的时候我都很少看自己门店前面人头攒动的场景,而是喜欢留意很远的路上行人是否提着一个全新LOGO的购物袋,或者我们同行卖场的门口是否人烟稀少。 不看自己卖场倒不是因自己离开热烈紧张的前沿而羞惭,而是对于那一幕幕已经了然于胸:剪彩不万人空巷是不正常的,大门口不川流不息是不正常的,收银台不水泄不通是不正常的。之所以如此成竹在胸,而是前期工作的层层推进、丝丝入扣——有着七八十家门店开业积累的成熟操作模式,有着总部专业分工的强力后盾和费用调控,有着多年配合执行过硬的广告公司协作,开业的成功一切似乎都是必然的。当然成功的原因是复杂、多面的,比如沉淀的品牌爆发力、敏感的价格杀伤力、强悍的团队协作力。 坐上大巴车离开鹰潭的时候,觉得自己这次感觉比较轻松,仔细想想轻松的来源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气好,这几天的暖冬简直就是小阳春,没有事情的人都出来晒太阳了,何况来逛超市既能晒太阳还能看热闹? 地利好,虽然不在胜利路上的十字路口,但是鹰潭店大门口却有着江西目前门店最大的前坪广场,并且让同城对手望尘莫及,舞台表演、抽奖现场、还有厂家的促销帐篷、太阳伞,拥挤而不乱,加之小贩们的甘蔗、烧烤等等,都可以见缝插针合理补充。来去自由,聚散自由。 人和,一个熟谙的店长、一个成熟的企划,使得前期的各项准备很到位,还有支援的同事忠于职守毫无怨言,这个流程就井然有序。当然更大的“人和”还是竞争对手的不同级别,城市规模的偏小、重工轻商的现状导致原有的几个对手都处于游击队的水平,从来到鹰潭这个城市筹备新店的第一天开始我们似乎就在唱独角戏——心里就没有真正考虑过对手怎样出招或者如何应对,事实也是如此,在我们立体化攻势面前对手的表现是如此的拙笨和缓慢。 首次站在即将筹备的新店场子前面,我有时会想象以后这里将是如何热闹如何成为周围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带着些许同情打量附近的中小超市,不久的将来这些同行就遵循弱肉强食的市场原则被迫转型或者关门。少量残酷的背后其实带来更多平头百姓直接感受得到的喜悦与实惠:商品的丰富、环境的优化、价格的低廉。 经常在新店开业报道中用上“升级、蜕变”等字眼,当然那是对于一个城市的一个阶段而言,其实对于一个家庭、一个个人的体验更为真实、更为真切。今天在温暖的冬阳下,我站在离大门不太远的地方看着每一个进出的顾客,看着一对扛着米提着油的老年顾客,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假如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话,他们也会贪图一些便宜而加入到拥挤的人群,虽然步履有些踉跄,但是表情是很满足很满意的;看着一对携手选择大家电的青年男女,羡慕自己尽快有那么一天与心爱的人构思新生活的画卷;看着刮奖现场小朋友调皮而又期待的眼神,也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跟着大人逛商场坐电梯的新奇记忆。 看着眼前的人,想起自己的家人以及遥远的记忆或者未来的构思,平凡的场景原来就是生活的真谛。 零售不仅最贴近生活,而且影响生活。一个新店开业,衍生超出商业范畴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