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亲和力”挂帅 
作者:林国童;出处:《店长》2007年6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姓名:曾 敏

籍贯:杭州

职位:中都购物中心总经理

地址:杭州余杭区临平北大街1号中都广场

业态:百货

 

 

三国时期,诸葛亮每每自比管仲、乐毅,不多日,刘备三顾茅庐。千年后,杭城曾敏,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犹豫、知遇,美其名曰“三顾茅庐”。诸葛亮侃侃而谈天下三分,听得刘皇叔心花怒放,迎回大营尊为军师;2002年,出身书香门第而效力某大型国企的曾敏,正被私企中都老板杨定国的拼搏精神和诚意打动,“他可是借了3000元钱,开杂货店起家的,典型的草根浙商……”

折服于杨老板的魄力,大胆,想像力。曾敏终于答应了,放弃第一、二次两人会面时的观望、彷徨,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放下这家全国知名的国企“铁饭碗”,去了杨老板的总共不过二十余人的民营小公司。

新征程,要,开始了。

其实,在国营企业觉得压抑,个人能力无法得到发挥,很多行政弊端令人头痛却无可奈何,曾敏早就打算跳槽了。希望到中都,自己能有一个快乐、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她的原则性又很强;其次是权利问题,职责范围必须名实相符;最后是薪水问题。

杨老板点头了。这一首肯,在杨定国,体现的是中都宏图的未来,创业者的大气和眼光;在曾敏,她算是“叛逆”了,她成了总经理助理,之后筹建、经营购物中心,目前描摹、架设中都百货事业部,成了经理人,沾商业、市场、中都的光,儒家入世之辈。


仓促上马
险胜

“职业经历很重要,但我一开始做百货就是店总,好在前一份工作是从基层做起的。应该是,我的职位跨度比一般人快,而且勤奋,再则个人天分也还可以。” 

《店长》(以下简称“问”):没从事过百货业,突然要牵头筹备百货店,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中都购物中心总经理曾敏(以下简称“曾”):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好在任何行业、职位的管理都是相通的,我1991年大学毕业,在国营企业工作了10年,岗位有:财务、生产、营运、办公室、品质管理。当时请过一个业内顾问,他带了三个人来架构营运、财务、招商等,大家都求知若渴,我更是个爱学习的,半年后他们离开,我们学得差不多了,基本运作没问题。当然,我必须不断地学习专业的东西,靠自己充电,参加一些论坛、培训会等。

问:您怎样看待成功,心目中的成熟中都购物中心是怎样的?

曾:不断超越。因为社会没有永远的理想指标,现在的杭州商业有它阶段性的标志,一说起杭州大厦和银泰百货,很多人都称赞;但以后不一定,或许成熟而成功的中都购物中心已然首屈一指。我们有15年的整体规划,清楚、明白地标出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问:发展企业,什么因素最重要?

曾:人最重要。公司要发展,人员、资源都很重要,而“人”又是资源的承载者,人才梯队的不断发展、完善是当下的重中之重。中都购物中心现有杭州店和周口店,分别有一个店经理负责日常运营,我的主要精力只涉及总体发展思路、方向,兼顾品牌引进,为连锁发展事业添砖加瓦。

问:还记得中都购物中心杭州店开业的当时情景吗?

曾:20022月开始筹备,2003615日正式开业。我们压力很大,怕万一开业不顺而导致负面影响,余杭区政府甚至抽调了相关职能部门组建了一个领导小组。盛大开幕,很顺利,大家松了一口气,且喜于一年后开始赢利,轰动当时杭州百货界。

 

低薪起步 做事

“但生活上却非常单纯,在工作中也会碰到一些麻烦,我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好在副总杨波及其他团队骨干正好弥补了我的不足。”

问:您一贯的行事风格是怎样的?

曾:先把后路斩断,告诉自己必须成功;破釜沉舟,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问:据说中都购物中心创业初期的员工薪水普遍是月薪600元?

曾:对,开业后的头半年都是这个待遇,包括各部门经理。我们的员工经常通宵达旦地加班加点却毫无怨言,应该是他们更乐意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问:又累又没待遇,面包、牛奶却很重要,员工凭什么会安然享用您的精神鼓励?

曾:对所有的新进员工,我都会跟他们面谈一次。一些重要岗位,我会更关心,包括他们住哪里、生日是哪天等等,他们就感觉到温暖了。可能是我身为女性领导的缘故,更有亲和力。员工加班,我就陪他们,会自己掏钱给他们买宵夜吃,顺带把第二天的工作告诉他们,

所有人都是从零开始,大家都是拼着一股劲,感觉非常好。忠诚度高,流动率少,23个管理人员到现在还有16个。

       问:那么,今天能为员工们提供什么?

曾:每年给他们休假、考察、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见识。培训、考察的机会,是希望能更好地为他们的工作服务。一般出去,回来都要写个报告或心得,不一定交给我,但他一定要做好功课。我们的公司在不断发展,有足够空间,开新店就是最好的舞台和机会。

问:主要消费群体是哪些人?

曾:15000位会员,也有最高一年消费十几万元的贵宾。上下班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到晚上九点,城镇里的人比大城市起得更早,没什么夜生活。

问:招聘员工,您最看重他们的哪些特质?

曾:以德为先。就我自己而言,一直以来就认为:别人怎么对我,我会更好地回报。我从来不会一开始就对人有戒备心,相处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实在不好,我就会筛选,慢慢疏远了,这跟我的人生观很有关系。能力可以后天培养,而品德更先天更本质。很注意培养、选拔他们,但有一个过程,很有计划,打乱程序就不好了。

问:据您的员工向我透露,中都的年终奖发得很特别?

曾:的确很特别,我会连续发一整个星期的时间。每年年终的时候,每个员工来拿红包时都有机会和我聊天,重要的谈话更是可能拉长到一个小时,他们的归属感更加强了。我一直在强调,在公司做事时要认真,私下却可以融洽地像个大家庭,你就不会恶意为难,像兄弟姐妹一样,但不卖人情——讲原则。

问:在员工管理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可供分享?

曾:肯定他们,鼓舞他们,因才适用。服务,公司设了一个“委屈奖”,三五百元的物质安慰和开会表扬的精神肯定;如果她连续三年在季度评星项目中获得荣誉,就上一个工资台阶,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员工就可以享受调动职位的提拔;欢迎员工给我们的合理化建议,一旦采用就有不同程度的奖励;有特别贡献的人可以公费旅游一趟。

 

儒女从商 书香  

“三代书香门第,爷爷办学校,父辈教书,我姐姐也是教师。家教很严格,从小就和一般的家庭不一样,受父亲的影响,一点一滴地积累,长大后便以父亲为榜样,同时跟他有很深的感情。对工作专注、投入。”

问:有哪些个人爱好?

曾:读书、旅游。对书有天然好感。

问:读书人治店,曾总觉得中都购物中心(杭州店)给余杭临平带来了什么?

曾:以前,一到晚上10点,大街上就没人了,我们的店一开,街上就热闹了,带动周边商业、人气。我们把时间延长,从9点半到10点。每年的年末都会有促销活动,第一年冲过了零点,整个商场人山人海,12点后采取只出不进的办法;第二年开到凌晨三点,有些人说了,“搞了半天,还是我们临平便宜”,杭州市区的商场扣率比较高,相对销售单价可能略高些;到了2006年末,更是一派欣欣向荣,附近的小店都开得很迟,很多邻近乡镇的消费者也赶过来了。

问:从经营结构来看,超市的销售比重不低?

曾:挺大的,通道共用,购物中心店庆、晚会、联谊会等活动,他们都是积极配合的,都是同步,是互补关系。临平有一个特点,三、四楼一般是没人走的,于是我们就把超市往上移,日用品总是要买的。

问:这家店有哪些美中不足之处?

曾:比较遗憾的是经营面积有点小,整体面积只有2.3万,其中华联吉百盛超市的租赁物业就有1.3万平米。我们定了一个15年计划,希望每年开出一家新店,培养新人、输送人才到更大地方、地段,需要加倍努力。我相信,借助“大杭州”的城市发展战略及余杭城市化工程的加快,我们的城市商业会更活跃,中都购物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