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利店绝非超市 | ||||||
| 作者:无涯;出处:《店长》2007年6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便利店业态已经在国内发展了十多年,大中城市的市民对“便利店”这个名词已经很熟悉了,而它的概念在非业内人士中却是模糊乃至错误的。想必不少便利店业内人士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当你说自己是做便利店时,对方立马说:“我知道,也就是小超市、小卖部……”甚至个别业内人士也认为便利店就是小型超市,照超市的管理模式去管便利店。 两者的形态差异: 1. 便利店的店面小,面积多为60平米~120平米之间,货架数量多在20~30之间。商品品项受限在3000上下;超市的店面较大,多在1000平米以上,货架远远多于便利店,品项至少要有上万种。 2. 便利店的网点多:一个城市内多则上千家,少则近百家,本公司下属网点距离多在300~ 便利店的4个业态特征: 1. 距离的便利,步行时间5分钟内可到达; 2. 购物的快捷: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品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实行进出口统一的服务台收款方式统计,顾客从进入便利店到付款结束平均只需3分钟时间; 3. 时间的便利:一般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16至24小时,全年无休; 4. 服务的便利:最贴近顾客的零售平台,提现便利顾客的服务性产品如公共事务缴费、快递业务收取等等。 便利店绝非超市的9点说明: 1.即时需求的满足 便利店就是即时需求的满足。研究零售就是研究人,研究顾客的需求,一切的出发点就是顾客需求。即时需求是说顾客临时性、少量、目的性、需要立即获得满足的需求,便利店应运而生;超市则不然,它强调以低廉价格满足顾客一次性大量的购买需求,会以批量打折去刺激消费,而便利店则会用您的仓库、邻居、后厨这样的理念来黏住顾客。 2.商圈特性的差异 便利店商圈性质通常可分住宅区、娱乐区、院校区、商务区、观光区等,不同商圈会对商品品项有所影响;超市则对社区情有独钟,顾客对批量廉价消费的需求很多,不论是哪种区域,超市的商品品项是基本不变的,只有少量定位高低的差异。便利店商圈对道路和其他设施的阻断性很敏感,例如便利店网点紧邻一条主干道,那对面通常就不属于本网点的商圈了,而超市则可以跨越这个“鸿沟”。 3.客层(消费能力、习惯的不同) 谁会热衷即时需求?首先,低收入人群绝不是便利店的主要客层,他们的大部分支出会用于生活必需品和急需社会支出上,然而超市正是生活必需品的主要购买地;其次,中、青年或单身男女是便利店最青睐的客层,有固定收入、没有抚养压力、工作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做家务,通常追求现代、方便,饮食多数在外解决。 再来看消费习惯。不少城市在便利店刚刚起步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难处:顾客仍旧认为便利店是超市,他没有体会到便利店的好处,但已经慢慢地有所改变了。 4.商品的品项 便利店的品项少,必然牵涉到取舍问题。依据即时需求原则,非生活必需品不上、超大商品不上、耐用品不上。摆什么货呢?快速消费品。生活上的快速消费食品和香烟占绝大多数;尽可能小的包装,部分特殊商品可在特殊商圈批量销售,如社区店的啤酒;快速加工食品,如茶叶蛋、盒饭、煮品等;常用非处方药品;报刊杂志;休闲食品、小饰品;低价值消耗性非食品等。 5.价格政策的不同 便利店永远不要用价格和超市抗衡,那是鸡蛋碰石头。在促销上,超市会大量降价促销或批量折扣,降价会换来短期的销量增加;便利店却不能指望靠降价引来顾客大量整条地买香烟、方便面,顾客如果想买整件商品一定会首先想到超市而不是便利店,千万别忘记自己的定位,不能被超市的惯性所误导。 6.门店布局和卖场陈列的不同 便利店四周靠墙单面货架会在 便利店的购物动线设计很有特点,由于来便利店的顾客基本上都是目的性购买,因此一些快速畅销品通常被放在距离入口最远处,以便拉动顾客走遍门店,而一些新品为刺激顾客购买欲而放在门口或收银台等显著位置。由于便利店的消费相对稳定,因此通常会将一些稳定销售的商品固定在门店某个位置,甚至所有同类门店的布局都是一样的。 7.独有的物流系统特点 千万不要因为便利店的品项少,就认为它的物流简单,其实便利店物流很复杂,究其实质是商品多为小包装、定量包装、加工商品预加工、多种温度配送、100%配送等要求。 便利店店面很小,商品容量小,很难一次性存储定量商品,因此需要配送能多次、少量,日本7-11已经可以实现一日三配,这样的配送频率,对物流和信息系统的要求非常高。 通常便利店配送中心有:接货区、存储区、转运区、分拣区、包装区、加工区等功能区域,其中分拣区非常重要,几乎所有商品的采购都是大包装,而门店配送需要小包装甚至单个配送——拆零配送,一些散装商品需要进行定量包装,或者在加工间预加工。相比超市及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物流在温度上的要求是最高的,鲜度(新鲜程度,包括品质、颜色、温度、水分等)的高要求决定了配送其间需要特定温度,7-11等外资便利店配送车辆就有两种温度仓(常温和低温)。 便利店配送中心的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它几乎是整个便利店体系中的血液循环系统,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8.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 每个便利店员工都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为简化和统一门店作业,便利店的管理流程必须极具个性。从管理流程上看,从选址开店到门店规范和制度,从营运管理到商品管控,从组织结构到岗位设置……没有一处能照搬超市。 便利店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是“史无前例”的。便利店7-11至今还在不断地完善、升级它的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上,店员不但可以销售商品,还可以分析销售数据、预定商品、监控设备、与总部互通信息等,而便利店员工的素质相对较低,这就对信息系统的易用性、可操作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功能多,又要容易操作,还要高效、快速、远程同步,国内能接近这个程度的便利店公司寥寥无几。 9. 服务导向的不同 服务性项目是便利店区别于其他所有业态的最突出特点,便利店最终就是一个平台,不单纯销售实物商品,一些虚拟商品和服务产品都在陆续列入销售名单。平台即网络,形成规模后就有了一个无价的资源——客户资源 需要说明的特例: 便利店毕竟是便利店,不是超市,不是吗? 也许你还有疑问,为什么一些城市的便利店就像小超市却能盈利呢?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或者说特例,大致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城市规模小,消费能力和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便利店的运营,而“微型超市”恰恰是一个过渡期最为适合的形式。这就好比便利店刚兴起的时候,它就是跟超市很想。经过这个过渡期,你不改变就只能退出市场,我们叫它过渡期的临时性产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城市业态不完整,恰恰缺少超市业态-特别是社区超市,社区便利店如果能兼顾部分超市功能,对其销售和利润的提升是有益的。 特例只是个案,不具普遍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