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经济学 | ||||||
| 作者:laobai;出处:《店长》2007年6月号 总第34期 | ||||||
|
||||||
|
《魔鬼经济学》这本书曾经高居Amazon排行榜,而且,它从英文翻译成中文,也是速度比较快的。我在豆瓣的第一个好友Windrose早早就为此书写过一篇书评,感兴趣的可以去参考。 既然已经不是时髦阅读物,现在来补写书评,我就勉为其难的语出惊人一回。 很多推介这本书的人,都介绍到作者讲了6个故事: 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都会作弊; 3K党的失败和地产经纪人的成功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毒品贩子其实挣不了多少钱; 犯罪分子没能出生就被“计划生育”了; 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孩子的名字重要吗? 然而作者发散的思维和旁征博引,导致在我看来,何止是6个故事,60个恐怕也不止。 看完这本书,我有两个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个印象来自作者,一位经济学专家和教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兴趣和金钱来研究这些有趣的问题。当然,和研究问题相比,发现这些问题更能说明作者的见解和智商。因此,做学问这件事其实很微妙,下力气固然重要,但选题也是成功的关键。即便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但写一本畅销书,给普通大众讲讲趣味经济学,恐怕也不算埋没自己多年的功课。 第二个来自统计分析工具--相关性。统计相关性是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工具。相关性是指当两个因素之间存在联系的时候,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一个变量会随着另一个变量变化。相关又会分成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情况。我用书中作者的例子来举例说明,下雪外面就会变冷,这是正相关。出太阳就不会下雨,这是负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我自己当年学习统计和经济学时经常犯类似错误),相关性并不描述因果关系。比如每天更新自己的Blog就会提升自己的排名吗?如果经过统计发现,排在Blogger排行榜上的多数Blogger的更新频率是每天一次,似乎我们就可以说结论成立。但其实不然,影响Blogger的排名因素远远不止一个更新频率,上述假设的数据(如果确实如此)只是说明更新频率和Blogger排名存在一种正相关。 讲完两个印象再放出我的观点:这本书之所以有趣,就是作者充分利用了相关性作为工具,去探索事情的因果关系。然而,作者并没有证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也无法证明),但是,作者通过发现相关性给我们一个错觉,即所有有趣的问题一定会有一个意想不到而且有趣的答案。
“零售书城”推荐书目 《商场促销策划手册》 陈榴 编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沃尔玛零售业真经》 赵凡禹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2007香港零售名店广告设计作品精选》 脉搏零售信息顾问 《2006-2007台湾行销企划案例精选》 脉搏企划信息顾问群 《2005-2006中国零售企业营销策划案例集》 联商网 《品牌攻略——中国营销与策划精英论坛》 钟超军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台湾购物中心行销大观》 台湾购物中心协会 《商业地产招商经营管理指南》 段宏斌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商业地产开发建设实战指南》 段宏斌、 《商业地产改变中国(精装版)》 段宏斌 龙江美术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