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服务业的“服务”二字,可以说道出了这个行业的根本。近读邹韬奋先生的《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生活史话》一书,颇有感触。此书谈的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活书店事业发展话题,但对今天的零售服务企业不无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以说就是服务精神。
生活书店的前身是生活周刊社,《生活》周刊创办于1925年10月,邹先生于次年10月接办,周刊迅速发展,1926—1929年三年间,发行量从二千余份增至四万余份。在生活周刊社及生活书店的事业发展中,服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邹先生在《生活史话》中有“生活与服务”一节,专门提到:“服务是‘生活精神’最重要的因素,也可说是‘生活书店’的奠基石,它在《生活》周刊时代就已萌芽了。”最初的表现是认真答复读者来信,“答复的热情不逊于写情书”。后来获得读者信任,许多海内外读者时常寄钱托周刊社同人代买东西,其中书报占最大部分,最初由周刊社同事兼带照料,后来愈来愈多,兼带不了,于是1930年设立“书报代办部”,“对读者还是纯尽义务,不过与同行立有合同,用特殊批发折扣的一些收入作该部一部分的开销。”这书报代办部便是生活书店的“胚胎”。
“最可注意的是它的产生完全是‘服务’作它的产妇,服务成为‘生活精神’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不是凭着口说的,是的确有着它宝贵的历史。”“‘生活书店’的发达,当然有许多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但是服务精神,鞠躬尽瘁的服务精神,在千百万读者好友心坎中播下的种子,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因服务在生活书店事业中的这种重要渊源,生活书店后来提出的“作为此后向前努力的总原则”的三句口号之一就是“发展服务精神”(另两句是“促进大众文艺”和“供应抗战需要”)。这也成为书店同人的对外态度。邹先生在《我们对外应有的态度》中指出,书店门市部同人对外接触多,所以代表书店对外的责任也就特别重,要注意服务的态度。同时,“这种对外应有的态度——发展服务精神——不但为门市部全体同人所严格注意,而且是任何部门的同人所应严格的注意。”“服务不仅仅是替人做事,而且要努力把事情做得好。所以我们不但做事,而且需要作的诚恳、热诚、周到、敏捷、有礼貌等。而最要紧的是能认识服务的意义,存心不要怕麻烦。”
由于对服务意义的认识,邹韬奋先生把服务与做人问题和责任问题相提并论。他在《本店同人的做人问题》中提到一件事,一次为避空袭,重庆部分同人乘卡车去郊外,回来时几位朋友附乘车子,因车上拥挤,有少数同人对这些朋友的态度言辞不客气了些,引起了他们格外的气愤。邹先生提到,“朋友们待生活书店的人太好,不周到处引起的反感也特别深”。“一般社会上的人,把生活书店的人看得太好了,或想得太好了。于是生活书店的人更感觉到做人难,更要注意到做人之道。”“读者们在别的地方……(对于种种缺点)也许还不甚注意,但对于生活书店的同事却特别注意,因为他们对于生活书店的每一个同事是要‘另眼看待’的!”“我们的做人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有关我们整个团体的问题。我们不仅是要自己负责任,同时也要对我们每个人所爱护的整个团体负责任。”
邹先生提到的这种“另眼看待”的待遇,对于今天的许多商家特别是社会形象较好的商家来说,恐怕并不陌生。这是商家的荣幸,也是商家努力完善服务的动力。而要完善服务,最终确也必须与做人修养联系起来。邹先生说:“我们对于‘发展服务精神’这个极可宝贵极当重视的原则,如果只是看作老生常谈,看作口头禅,看作漠不动心的标语,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上不加以亲切的体会,努力的实行,那还是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的。”目下的中国,商业和商业从业者的社会评价提升了不少,要担当起社会的良好评价,商业人员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进一步讲,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一些经济活动规则、理念会渗透到人们的认识层面、并最终影响社会的风气、文化;服务精神如能溶入当下中国的社会精神,则对社会的和谐及人们的幸福都不失为意义重大。
转载请注明联商网出处,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