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紧相随
李莉,现任沃尔玛布吉购物广场总经理,深圳东区样板店的店长,刚进沃尔玛时对公司几乎一无所知。
1996年,在深圳找工作的李莉偶然在报纸上发现了沃尔玛的招聘启示,她需要舞台。从收银员开始,这一干就是11年。工作3个月后,公司发现李莉的沟通和处理问题能力较强,就安排她去做客服,第三年被提升为客服主管,第五年升任前台副总经理——正式进入沃尔玛的门店高管层,期间辗转了东莞、深圳等多个城市,从没有离开沃尔玛,2005年开始在深圳布吉购物广场做店长。李莉坦言自己的升职速度并不快,但收获丰富,几乎经历了门店系统里的每一个岗位。李莉慢慢成为了家人的自豪,他们对朋友说“我家**在沃尔玛当店长。”
零售业竞争激烈,同行之间争相招揽人才。说实话,李莉不是没有犹豫过。
2000年大概是她最难熬的时候了,又工作又培训,强度大、密度集中,她开始觉得时间少的可怜,失望、怀疑等消极情绪纷至沓来,家人当然希望她有更多的时间、心情做一个普通的妻子、母亲,她几乎放弃。时至今日,李莉已能坦然面对,因为事实佐证了她的成熟、优越和当时的坚定,“我可能以后再也碰不到这么好的公司企业文化了,沃尔玛公平、开放的环境非常有利于员工成长,它值得我继续坚持下去”。
成熟的企业是机器?
在很多人的眼里,沃尔玛是一家规范、严谨的企业,总部对门店的控制非常严格-甚至有些刻板、固执。对于这些外界看法,李莉不以为然,“我觉得这种东西要平衡来看,尤其像这么大的企业,如果你授权过度的话可能很难控制。所以说那些竞争公司的店长有很大的权力,但他们的弊端也很显然,总部权利分散,门店各自为政……”
对于什么是成熟企业的看法,李莉觉得它就像一台机器,一环扣一环,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是否存在而改变什么。这正是沃尔玛一直强调的管理理念:注重团队精神。
很多受访店长经常说他们对门店的管理始终不能放手,手机随时待命,出差一两天也不放心等等。沃尔玛的李莉当然不是这样,她最常的一次休假是一个月,门店照常运转,她把这些归功于公司积极健康的协作系统和长期合作形成的优秀团队。
巨人沃尔玛私底下没少跟员工谈创新,外界却不得而知。李莉对刚加入公司时听到的一个管理层讲话记忆犹新,“沃尔玛永远不变的就是沃尔玛一直在变化”,意味深长。从普通员工到门店高管,她对工作创新的理解日益加深。
李莉现在对员工的培训主要注重三点:一,希望每个员工都像她一样有发展机会,她崇尚让员工大胆表现自己,大部分沃尔玛员工都非常优秀,“给他们机会,他就会感受到被信任,回报给你的是积极的工作,进而转化成店里的效益”。在沃尔玛,员工有很多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建议讲出来,哪怕是最普通的员工。“把所有的建议集中在一起,就是最后团队取得的成果了”。
二,希望员工能够在这个环境里非常快乐的工作。李莉在美国参加股东大会的时候,看到了中美文化差异带来的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差异。在美国,一些沃尔玛员工在同一家店、同一职位上连续工作几十年都是很平常的事,在这中国无法想象,一些沃尔玛店的迎宾都是六七十岁的快乐老头,许多门店接送的大巴司机的年龄都超过六十岁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就是,人老了就得安养晚年,不然就是子女不孝;而美国人会觉得能快乐工作才是幸福。
三,快乐地服务顾客,其实这一点就是沃尔玛企业文化所提倡的服务精神,首先自己的员工能快乐地工作,然后通过优质的服务把这种快乐带给顾客。
受用的职业病
我发现营运部的员工都站着用电脑,李莉解释道,“我们更多的时间应该是在楼面上,所以他们要站着办公。”其实不只是营运部,总经理办公室也经常是没人的,沃尔玛有一个独特、有趣的规定:门店总经办的办公椅数不能超过6张,基本上不能出现所有门店管理层同时在办公室的场面。
李莉每天有80%的工作时间在卖场和员工、顾客们一起。
为避免出现对经营、商品、服务等流程操作的麻木疲惫感,去看竞争店和百货等其他零售业态也是她的一项保留工作。李莉笑,“我老公很怕陪我去逛街,我每回一逛街就开始看商场了,看看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去饭馆吃饭也会关注他们的服务,真是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