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年代,看杂志的人实在不多,看商业、财经类的杂志就更少了。要说零售人,忙忙忙,能抽空看两眼联商网资讯就不错了,都有谁在翻《店长》? 前些天拿到总第13期《店长》时,我笑,改版后第二期嘛,封面人物筱焕超站得气宇轩昂的。原谅我打个比方,我还没看内页,我就想起昨天在报亭里买的《城市画报》、《商界·时尚》、《销售与市场》、《外滩画报》等杂志了。 《城》(“城市画报”的简称)让我最失望,半年前连续买过八九期的,尤其喜欢安妮宝贝当封面的那期,但07年8月的这本《城》早已没了我记忆里熟悉的时尚感、新锐触角、城市延伸、人物内心独白,只剩下字里行间蠢蠢欲动的矫揉造作和编排上故作姿态的苍白。我没有耐心去求证它的变化,或者我的变化,当然更不必想到它的市场限制或内容调整。我不管,我是一介读者,我只想看到精彩的内容和精美图片,不是吗?我想,再不会轻易去碰报亭里的《城》了,除非有一天,我心血来潮,以为它又好起来了。 我用手掩住《店长》的封面。在书柜上抽出《外》,掂了掂分量,重,而且一直相当稳定——内容制作和观念表达,时常买-并不是因为我有朋友在里边当记者,朋友能使我关注,而持久关注就要靠《外》在我心里的分量了。 买《商界·时尚》是因为在联商网上看到阿里巴巴总裁卫哲的访谈文章是他们做的,这期的封面人物是搜狐CEO张朝阳。看了半个多小时,发现远不如《时尚·先生》杂志,无论是对封面人物的描写还是时尚前沿的把握及给人的惊喜感。我有订《时》,以后自然不买《商》了。 《销售与市场》在营销类杂志里可谓声名显赫,稍爱学习的业务员们几乎人手一册,“渠道版”却不过如此,广告倒不少,案例却也乏善可陈。是我太挑剔吗? 回到《店长》的改版话题,很显然它非常年轻,年轻的令人嫉妒,年轻的令人担忧。嫉妒它的横空出世和用心坚持,担忧它的脆弱、年少轻狂。我有点担心,这改版后的第2期,继上期人物专访深圳特辑后可有新意、提高? 还是没翻开内页。我问自己,我到底需要怎样的《店长》? 作为连锁超市总部媒介部主管,要把《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财经》、《IT经理世界》、《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挑给几位老总;还要选送《中国经营报》、《南方周末》和《经济观察报》给五位总监看;门店最好看“怎样做店长”“怎样做处长”“怎样做防损”“怎样做生鲜”等基础应用的报刊书籍,幸亏有《店长》,它是目前最合适的载体。 一百多家门店的店长各有千秋,说白了就是个人能力参差不齐,门店面积从三百到两万平米不等。可想而知,众口难调的苦处,我 开始有些同情杂志人了,不像报纸的社会新闻或八卦娱乐总有热闹。《店长》杂志一定更不容易,我们看得出来。 正式翻看杂志,毕竟我是一期不落看《店长》的,再等也是时间问题。 首先是卷首语,“家有老鼠之忧”,好!从小事说起,很好玩,不像以前总是商业长零售短-免不了有些生硬的东西,有人说“文字的边界体现的就是思想的边界”,切题越来越平和、风趣,行文流畅。 编读往来是互动版,这个栏目开的好。 资讯的排版与之前的八九期不可同日而语。图文并茂。 特别策划尚需加强,信息、理念的东西都有了,发人深省的力度不够,比如说“以人为本喊多少年了,有几个企业做得到?为什么做不到,得挖掘人性!” 人物访谈的文章质量需要更好些,我们公司的店长都非常喜欢这个栏目,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同行,借鉴一些经验,或者有所共鸣。不然容易内容雷同,产生审美疲劳。 慕献军的“山姆士品牌温州成败录”非常细致全面,而且地道,希望这样的文章以后更多些。 对新劳动法的解析更是及时、到位。赞! 读书心得有些刻板,以后可以细致些,或者百家争鸣,让五六个人对同一本书发表看法,会不会更有意思? 编辑部的故事,美编的文章让我大吃一惊,这小伙——有意思。 洋洋洒洒。有些絮叨了。就此打住吧。十分钟后还有个会议。零售人啊……
2007年8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