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创新
作者:;出处:《店长》2007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前几天刚买的书,看了几页,确实不错,视觉独特,立意深远,算是目前战略理论方面的一个异类,但愿作者继续探索和总结,将该理论上升到哲学层面,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向这个方向走,显然总结时,没有给予高度的阐释和归纳。建议作者,从中国道家哲学的角度,就该理论从商业竞争,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用老子《道德经》41章总结“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知北游

 

    “创新”这个字眼,在企业界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目前已经站在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关口,正努力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定位向创新大国转型,方能实现从 “MADE IN CHINA”到“CREATED IN CHINA”的优势转变。然而,我国的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及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往往在创新的征途上屡遇挫折,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从企业诊断的角度来看,多数的失败原因还是由于自身实力尚不够强,无法承担创新工程带来的高昂成本。

    然而,企业创新并非一定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吴振海的这本《不对称创新》即是从企业生态中“弱者”的角度对企业创新战略如何以弱胜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作者根据不同环境下适用的具体创新战略进行了高度的抽象概括,并提炼出信息不对称、认知不对称、意愿不对称、优先级不对称、能力不对称这五种基本的创新模式,同时梳理了这五大模式之间的关系,以构成一个综合的系统性创新战略框架。

    企管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以弱胜强”竞争理论与商业案例,包括前段时间流行的蓝海战略、长尾理论等等,莫不如是。所谓大道至简,商业理论往往本质上都是一种趋同的经营哲学。而这本《不对称创新》的独到之处,是将问题研究的重点聚焦到“创新”的环节,而非传统的市场定位、营销推广等环节。将“以弱胜强”的竞争理论与企业创新战略巧妙结合,向读者展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创新之路。

    同时,与众多西方商业理论的舶来品相比,这本《不对称创新》的语言表达更加通俗,更具中国市场的本土适用性,并且案例方面也不乏鲜明的全球化特征。
                                          ——leeforce
 


    前些时间碰巧读特劳特的《商战》,有马云为其写序。马云在其推荐序中这样说:“对于特劳特先生的定位观点我早有耳闻,这让我想起阿里巴巴的战略定位。有很长一段时间,阿里巴巴的模式都不被人看好。这是又惊又喜的一件事。有时候,不被人看好是一种福气。正因为没有看好,大家没有全部杀进来,否则的话机会肯定不属于我马云。如果看过《商战》一书,大家就会知道,侧翼战就是要在无争地带进行。当时我想,在中国的B2B应该以中小企业为主,我们曾反复考虑到底是B2C还是B2B,我说只要让客户赚钱了,他们能把东西卖出去就行。就像邓小平说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马云的序言啰里啰嗦写得不少,其实就是上面这段话才是最有用的,其它都是宣传自己企业,应出版社的要求糊弄几句。仔细分析马云的这段话,就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马云成功的真正秘密: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赚钱,另外一方面有意选择其他人都不看好的业务。

    对比《不对称创新》书中所总结的以弱胜强的规律,创造不对称局势,坚持不对称创新,马云的做法正是切合了不对称创新的思想——客户价值和不对称局势两者并重。
                                             ——好风